$中国铝业(SH601600)$ 作为国内铝行业的“巨无霸”,中国铝业手里握着铝土矿、电解铝、氧化铝、铝加工的全产业链资源,2023年营收超2000亿元,在行业里妥妥的“大哥”地位。可就是这样一家“有资源、有规模”的公司,股价却一路走低,甚至跌破2018年的低点,让重仓的散户欲哭无泪。
我认识一位深耕周期股10年的投资顾问,他最近在分析铝行业时说:“中国铝业的‘资源优势’是真的,但股价不涨,问题出在‘资源优势没转化成利润优势’,再加上行业周期和市场预期的影响,才导致现在的局面。想搞懂它股价跌穿18年的原因,得从‘资源、利润、周期、预期’四个维度拆透。”
今天就把中国铝业的“资源优势”和“股价困境”讲明白:它手里的4大资源到底有多强?为什么有资源却赚不到钱?股价跌穿18年,是行业问题还是公司问题?普通散户该怎么看待这只“资源龙头股”?看完这篇,你不用再被“资源多就该涨”的误区带偏,能理性判断它的投资价值。
一、先看清:中国铝业的4大资源,到底是不是“真优势”?
很多散户觉得“中国铝业有资源,就该是好公司”,但得先搞清楚:它手里的4大资源到底是什么?在行业里算不算“真优势”?会不会是“看起来强,实际没价值”的虚胖资产?
资源一:铝土矿储备超10亿吨,自给率60%,但“品质+成本”有短板
铝土矿是铝行业的“源头资源”,没有铝土矿,后续的氧化铝、电解铝都成了无米之炊。中国铝业目前在国内(山西、广西、贵州)和海外(几内亚、澳大利亚)有20多个铝土矿矿山,总储备超10亿吨,年开采量约1500万吨,能满足自身60%的铝土矿需求——这个自给率在国内铝企里算高的,大部分中小铝企自给率不足30%,得靠外购铝土矿。
但优势背后有短板:一是国内铝土矿品质偏低。国内铝土矿多为“一水硬铝石”,铝含量(铝硅比)在5-7之间,而海外优质铝土矿(比如几内亚的)铝硅比能到10以上,品质低意味着“提炼成本高”——同样炼1吨氧化铝,用国内矿比用海外矿多花200-300元;二是海外矿有风险。它在几内亚的矿山虽然品质高,但当地政局不稳定,2021年几内亚政变时,矿山一度停产,后来恢复生产也增加了安保和物流成本,导致海外矿的实际成本比预期高。
简单说:中国铝业的铝土矿“量够多”,但“质不够优、成本不够低”,优势没那么“硬”。
资源二:氧化铝产能全球第一,但“利润薄如纸”
氧化铝是铝土矿的下游产品,也是电解铝的原材料。中国铝业目前有14个氧化铝生产基地,总产能超1600万吨/年,全球排名第一,能满足自身90%的氧化铝需求,还能对外销售——2023年它对外销售氧化铝300多万吨,占国内氧化铝市场份额的15%。
但氧化铝业务的利润低得可怜:2023年国内氧化铝平均毛利率只有5%-8%,中国铝业的氧化铝业务毛利率也才7%左右,1吨氧化铝赚不到200元。为什么利润这么薄?因为氧化铝行业竞争太激烈——国内有近100家氧化铝企业,产能过剩,而且技术门槛低,谁都能做,一旦铝价上涨,大家就扩产,导致价格涨不上去,利润被压缩。
比如2023年下半年,铝价涨了10%,氧化铝价格只涨了5%,但铝土矿价格涨了8%,中国铝业的氧化铝业务毛利率反而从7%降到了6.5%,等于“量涨了,利润没涨”。
资源三:电解铝产能国内前三,但“产能受政策限制,成本受电价拖累”
电解铝是铝行业的“核心产品”,也是利润贡献的主力。中国铝业目前有8个电解铝生产基地,总产能约400万吨/年,国内排名前三(仅次于中国宏桥、云铝股份),2023年电解铝销量超380万吨,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0%。
但电解铝业务有两个“紧箍咒”:一是产能受政策限制。国家对电解铝实行“产能天花板”政策,总产能不能超过4500万吨,中国铝业的产能已经触达自身获批的上限,想扩产很难,只能通过“技术改造”小幅提升效率,没办法像中小铝企那样靠扩产抢市场;二是成本受电价拖累。电解铝是“高耗能行业”,电费占生产成本的30%-40%,中国铝业的电解铝生产基地多在国内,平均电价0.55元/度,而同行中国宏桥的基地在山东,能享受0.35元/度的自备电厂电价,1吨电解铝的电费成本就差600-800元——2023年中国宏桥的电解铝毛利率18%,中国铝业只有12%,差距全在电费上。
资源四:铝加工业务覆盖全品类,但“高端领域没优势”
铝加工是铝行业的“下游环节”,比如生产铝合金板、铝型材、铝箔,主要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家电等领域。中国铝业的铝加工业务覆盖100多个品类,年产能超200万吨,2023年加工材销量180万吨,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
但它的铝加工业务“大而不强”:一是产品以中低端为主。比如家电用铝箔、建筑用铝型材,这些产品技术门槛低,竞争激烈,毛利率只有8%-10%;二是高端领域被外资垄断。比如航空航天用的高端铝合金板,技术被美国铝业、俄罗斯联合铝业掌控,中国铝业虽然在研发,但还没实现规模化量产,2023年高端加工材销量只占总加工材销量的5%,对利润贡献很小。
小结:4大资源是“规模优势”,不是“利润优势”
中国铝业的4大资源,本质是“规模优势”——矿多、产能大、品类全,但不是“利润优势”:铝土矿成本高、氧化铝利润薄、电解铝受电价拖累、加工材缺高端产品。这就像一个“大胖子”,看起来壮,但肌肉少、力气小,没那么能赚钱。很多散户把“规模大”当成“实力强”,盲目买入,结果发现“资源多不代表利润多”,股价自然涨不起来。
二、核心原因:有资源却不赚钱,股价跌穿18年的3个关键问题
中国铝业有4大资源,却没转化成利润,再加上行业周期和市场预期的影响,才导致股价跌穿18年。具体来看,有3个关键问题:
问题一:“增收不增利”,利润比2018年还低
股价的核心支撑是利润,而中国铝业最近几年一直“增收不增利”——2018年公司营收1800亿元,净利润45亿元;2023年营收2100亿元,比2018年增16%,但净利润只有30亿元,比2018年降33%;2024年一季度更差,营收500亿元,净利润只有5亿元,同比降20%。
为什么增收不增利?除了前面说的“资源优势没转化成利润优势”,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资产减值拖累利润。2022年铝价大跌时,中国铝业对部分低效矿山和老旧设备计提了35亿元资产减值,直接导致当年净利润亏损;二是财务费用高。公司规模大,负债也高,2023年末总负债超1500亿元,年利息支出超60亿元,相当于每年赚的利润里,有20%要用来还利息,进一步压缩了净利润空间。
比如2023年,它的电解铝业务赚了48亿元,但利息支出花了60亿元,等于“电解铝赚的钱,还不够还利息”,这样的利润表现,市场自然不认可,股价怎么可能涨?
问题二:铝行业处于“周期低谷”,需求疲软压制价格
铝行业是典型的“强周期行业”,价格跟着“供需关系”走——需求好,铝价涨,铝企赚钱;需求差,铝价跌,铝企亏钱。中国铝业的股价,很大程度上受铝价周期影响。
2018年至今,铝行业整体处于“周期低谷”:一是国内需求疲软。铝的主要需求领域是房地产(占30%)、汽车(占20%)、家电(占15%),最近几年房地产低迷,家电出口下滑,只有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但新能源汽车用铝量只占总用铝量的5%,拉不动整体需求;二是全球产能过剩。2018-2023年,全球电解铝产能从6800万吨增至7500万吨,而需求只从6600万吨增至7200万吨,产能比需求多300万吨,供过于求导致铝价涨不上去——2018年国内电解铝均价14500元/吨,2023年均价18000元/吨,看似涨了24%,但扣除通胀和成本上涨,实际“有效价格”没涨多少,铝企利润空间被压缩。
中国铝业作为行业龙头,自然受周期影响最大——铝价涨时,它赚的比中小铝企多;铝价跌时,它亏的也比中小铝企多。现在行业处于低谷,它的利润上不去,股价也跟着跌穿18年。
问题三:市场预期“悲观”,资金不认可“资源龙头”
股价不仅看当下的利润,还看未来的预期。现在市场对中国铝业的预期很悲观,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转型慢,没跟上“新能源风口”。最近几年,新能源(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成了市场热点,很多传统资源企业靠转型新能源赚了钱(比如云铝股份布局新能源汽车用铝),但中国铝业的转型步伐很慢——新能源用铝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不足10%,而且主要是中低端产品,没形成差异化优势。市场觉得“它还是传统铝企,没成长空间”,不愿意给高估值。
二是国企效率低,股东回报差。中国铝业是国企,决策流程长,效率比民企(比如中国宏桥)低,而且“重规模、轻回报”——2018-2023年,它的分红率(分红金额/净利润)只有20%左右,而中国宏桥的分红率达50%,股东能拿到更多现金回报。资金更愿意买“效率高、分红多”的民企铝企,对中国铝业这种国企龙头兴趣不大,导致它的股价缺乏资金推动,一路走低。
三、散户避坑:面对“资源龙头跌穿18年”,别犯这3个错
很多散户看到中国铝业“有资源、股价低”,就想抄底,结果越抄越套。面对这种“资源龙头跌穿历史低点”的情况,要避开3个常见错误:
错误一:觉得“股价跌穿18年,就该抄底”,忽略“估值陷阱”
很多散户觉得“股价跌穿18年,已经跌到地板价了,该抄底了”,但忽略了“估值陷阱”——股价低不代表估值低,得看“市盈率、市净率”和行业比。
比如中国铝业目前市盈率(TTM)25倍,市净率1.2倍,而同行中国宏桥市盈率10倍,市净率0.8倍,云铝股份市盈率15倍,市净率1.0倍——它的估值比同行高,不是“地板价”,而是“相对高估”。为什么估值高?因为市场觉得它是“国企龙头”,给了一点“龙头溢价”,但这种溢价在行业低谷时,很容易被利润下滑吞噬,股价还可能继续跌。
正确的做法是:抄底前先看估值,对比同行业公司,如果估值比同行高,即使股价跌穿历史低点,也别盲目抄底;如果估值比同行低,再结合行业周期判断,等周期回暖再进场。
错误二:把“资源多”当“安全垫”,觉得“跌了也能涨回来”
很多散户觉得“中国铝业有10亿吨铝土矿,资源多就是安全垫,跌了早晚能涨回来”,但忽略了“资源会贬值”——如果铝价长期低迷,铝土矿的价值也会下降,而且矿山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维护(开采设备、人工、环保),如果长期不赚钱,资源可能变成“负资产”。
比如某中小铝企,2018年有1亿吨铝土矿储备,当时觉得是“安全垫”,但2020-2022年铝价低迷,公司连续亏损,没钱维护矿山,矿山逐渐停产,最后铝土矿成了“废矿”,公司也退市了。中国铝业虽然规模大,不会轻易退市,但如果行业长期低迷,它的资源优势也会逐渐减弱,股价可能长期横盘,散户套在里面,不仅没收益,还会浪费时间成本。
错误三:满仓“赌反弹”,忽略“周期风险”
铝行业周期很长,一个完整的周期(低谷-复苏-高峰-衰退)要5-8年,现在行业处于低谷,什么时候回暖还不确定。很多散户觉得“中国铝业跌了这么久,该反弹了”,就满仓买入,赌短期反弹,结果周期没回暖,股价继续跌,被套在高位。
比如某散户2022年看到中国铝业股价跌到5元,觉得“跌到位了”,满仓买入10万元,结果2023年股价跌到4.5元,2024年跌到4元,亏了20%,因为满仓,没资金补仓,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套。正确的做法是:用“闲钱”投资,仓位控制在总资金的10%-15%,长期布局,别赌短期反弹——周期股的反弹需要“供需改善”的信号(比如铝价持续涨3个月、需求数据回暖),没信号前,别盲目满仓。
四、中国铝业的“困境”,是传统资源企业的“缩影”
聊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中国铝业还有机会涨回来吗?现在该卖还是该留?”其实中国铝业的困境,不是它一家的问题,而是传统资源企业的“缩影”——有资源、有规模,但没转化成利润,没跟上新能源转型,受行业周期和国企效率拖累。
它能不能涨回来,关键看两个信号:一是行业周期回暖(铝价持续涨,需求改善),二是公司自身改革(降成本、提效率、转型新能源)。如果这两个信号没出现,它的股价可能继续横盘或下跌;如果出现,它作为行业龙头,会先受益于周期回暖。
但对普通散户来说,更重要的是从中国铝业的案例里学到:“资源多不代表公司好,利润多、成长好才是真的好”。别被“龙头”“资源多”的标签迷惑,选股票时,要深入分析“资源能不能转化成利润”“未来有没有成长空间”“估值是不是合理”,而不是盲目跟风买“低价股”“资源股”。
看到这里,你不妨想想:你手里的“资源股”,是不是也有“资源多但利润少”的问题?你有没有因为“股价低”就盲目抄底?想清楚这些问题,比纠结“中国铝业该卖还是该留”更重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想法,也可以说说你对传统资源企业的看法,咱们一起交流学习,避开投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