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照落地,万亿赛道破局!中国版″星链″谁能率先突围?
2025年,随着中国联通(5.420, -0.05, -0.91%)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A13-1牌照),我国卫星通信产业正在从“试验试商用”的探索期,迈入“规范化商用”的新阶段。这张牌照不仅为中国联通打开了业务扩张的闸门,更激起了关于技术革新、商业化闭环、生态竞争的连锁反应。
来源:摄图网
从“国家队”到市场化企业,从技术专家到产业链实践者,联通航美相关负责人、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卫星首席专家谢鹰、河北神舟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姜江、北京天通中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佟金龙四位业内人士,站在各自的视角,勾勒出卫星通信产业从“小众备用”向“普惠标配”转型的清晰路径,也揭示了行业破局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牌照落地,行业格局从“资源导向”转向“能力导向”
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卫星通信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的目标,而中国联通A13-1牌照的发放,被视作这一目标从“纸面”走向“落地”的关键信号。
“这是行业发展的分水岭。”联通航美相关负责人向中国工业报表示,过去卫星通信行业多依赖“资源导向”和“关系导向”,企业竞争聚焦于卫星轨道、频谱等稀缺资源的争夺,而牌照发放抬高了行业门槛,未来能立足的企业,必须具备技术研发、产品落地、运营服务和生态整合的综合能力。这种变化下,“国家队”主导、多家企业参与、差异化竞争的格局将愈发清晰。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卫星首席专家谢鹰向中国工业报表示,牌照不仅打开了运营商之间卫星资源共建共享的通道,更打开了用户增长的阀门。“过去数年,天通用户才发展十余万,而如今伴随运营商入局,一年就能新增数百万用户。”谢鹰以华为Mate60手机直连卫星的突破为例指出,技术革新与低轨星座兴起的双重驱动下,“未来5年发展千万手机直连用户不再遥远”。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牌照远远不够。”黄姜江从产业链底层痛点切入向中国工业报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卫星通信仍面临“基础元器件卡脖子”的难题——高性能星载抗辐射芯片、低功耗终端射频芯片等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关键终端设备的小型化、低成本化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这些短板不补,规模化就是空中楼阁。
专家一致认为,牌照发放只是行业变革的“起点”。要实现《指导意见》中的目标,需要国家、企业、产业链协同发力——国家层面通过重大专项集中攻关核心技术,企业层面打破资源壁垒推动生态开放,产业链层面则需加快标准统一,让“能力导向”真正取代“资源导向”,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逻辑。
手机直连卫星成“破圈”关键,三大难题待解
在卫星通信从“专业领域”向“大众市场”渗透的过程中,“手机直连卫星”被公认为最具爆发力的技术方向,也是中国联通此次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的主要业务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的“不换卡不换号”模式,更是让用户对“随时随地通信”充满期待。但要让这一模式从“概念”走向“现实”,仍需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
究其根本,“不换卡不换号”的实现逻辑是网络与终端的“双向奔赴”。佟金龙向中国工业报说道,手机直连卫星“不换卡不换号”模式意味着用户无需更换现有的SIM卡和手机号码,即可在必要时接入卫星网络进行通信。
“手机直连卫星”的实现主要依赖以下技术:
一是核心网融合,需要打通卫星网络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网连接,实现用户身份信息的共享与认证。当手机失去地面网络信号时,能自动漫游到卫星网络,卫星核心网能够识别用户原有的号码身份信息,并处理通信业务。
二是协议适配与转换,卫星网络与地面蜂窝网络在通信协议上存在差异。需要在网络侧(如地面站、核心网)进行协议转换与适配,确保信令和数据能够被双方网络正确理解和处理。
三是终端侧软件支持,虽然无需更换SIM卡,但通常需要通过手机操作系统的软件更新,内置支持卫星通信的协议栈和驱动,使手机能在卫星模式下工作。
黄姜江认为,这一过程中“双模芯片”是关键硬件支撑。“像骁龙8 Gen 3等芯片已具备支持地面蜂窝网络和卫星网络的能力,但要让芯片在手机中稳定运行,还需要解决‘天线’和‘功耗’的配套问题。”他举例说,手机内部空间有限,要设计出能连接数万公里外卫星的高增益天线,同时控制通信时的功耗和发热,“这对材料、结构和算法都是极大的考验”。
来源:摄图网
联通航美相关负责人透露了实践进展:目前已完成两款天通手机的自主研发设计,预计10月获得入网许可并推向市场,同时投入大量资源开展低轨手机直连技术预研,“我们投资数智星通,就是为了从终端侧解决多网无缝接入的硬件基础,让手机在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间切换时,用户完全无感”。
尽管技术路径清晰,但手机直连卫星要规模化落地,仍需攻克三大核心难题。
首当其冲的是终端天线小型化。“手机内部空间就那么大,传统卫星通信需要的高增益天线往往体积较大,如何在不影响手机外观和重量的前提下,实现高效收发卫星信号,是最大的工程挑战。”黄姜江说道。
其次是功耗与散热控制。卫星通信的功耗远高于地面通信,如何控制手机在卫星模式下的功耗和发热,保证用户体验,是关键难题。未来需要通过芯片工艺升级、通信算法优化,将卫星通信的功耗降至用户可接受的范围。
再次是连接稳定性与速率适配。高速运动的低轨卫星(LEO)与手机保持连续稳定连接挑战很大。需要复杂的星地链路预算、抗多普勒频移技术和智能切换算法(在卫星之间、星地之间)。有时需要通过降低信息传输速率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最后,除了硬件和技术,标准不统一也是横在手机直连卫星面前的“坎”。地面移动通信遵循3GPP标准,而卫星通信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体系,两者在接口、协议、认证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设备互通性差,增加了产业链成本。
目前,随着3GPP R17 NTN(非地面网络)标准成熟应用,卫星芯片价格已从2000元降至500元以下,但要实现“全民直连”,还需推动标准的进一步融合。“华为Mate60的突破证明,当终端规模上来后,芯片成本还能再降”,谢鹰预测,未来3GPP NTN国际标准的落地,将打破卫星现有的私有协议封闭的问题,终端规模会更上层楼,芯片成本再次大幅下降,千元机标配卫星功能将不再是奢望。
从“成本高企”到“普惠共赢”,运营商成关键纽带
卫星通信长期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终端价格高、流量成本贵,导致其只能在应急通信、远洋运输等专业领域应用,难以进入大众市场。而牌照落地后,如何构建“低成本、规模化”的商业化闭环,成为行业能否爆发的核心。
“卫星通信要走向大众市场,关键在电信运营商。”谢鹰解释说,卫星企业擅长网络建设,但缺乏触达用户的渠道;而电信运营商在2B(行业客户)、2C(个人用户)市场深耕多年,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成熟的渠道体系和丰富的业务运营经验,“两者携手,才能破解‘终端贵、流量贵’的死循环”。
联通航美相关负责人透露了其的商业化探索,作为中国联通旗下混合所有制的科技企业,既具备“国家队”的基因与资源,又拥有市场化公司的敏捷与创新活力。他介绍,依托“沃星空”“沃星陆”“沃星海”“卫星直连”四大业务板块,联通航美正在构建全方位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为政府、企业、行业客户提供“端到端”的空天地一体化解决方案。最终目标是推动卫星通信从一个昂贵、小众的“备用手段”,演进为普惠、可靠、嵌入到各行各业生产流程中的“标准配置”。
黄姜江则从产业链角度补充道,运营商的加入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在终端设备方面,要发挥我国市场优势,以规模化应用需求牵引终端成本下降和技术迭代,鼓励终端厂商与卫星运营商深度合作,定义产品标准。以美国星链为例,其通过终端补贴和巨型星座,迅速将用户规模扩大到600万,实现了商业闭环,国内只要卫星企业与运营商深度合作,完全可以复制这种模式。
在具体的商业化落地中,B端与C端需要采取不同策略。
在B端市场,聚焦“刚性需求”,打造“通信+场景”解决方案。联通航美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将智慧应急、现代化消防救援、数字林草监管、智慧海洋、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等列为“第一梯队”场景,“这些领域需求刚性,关系国计民生,且我们已具备深厚的行业认知,能快速将卫星能力转化为客户价值”。例如,在海洋牧场场景,不仅提供船舶通信服务,还通过“通信+感知”模式,为养殖户提供水质监测、气象预警等增值服务,“让卫星通信从‘备用手段’变成‘生产工具’”。
在C端市场,运营商要以“手机直连”为突破口,通过“终端普及+资费创新”降低门槛。佟金龙认为,实现无缝的“不换卡不换号”体验,不仅是核心网连通,更需要业务层、计费系统、客户服务的全方位融合,确保用户在全球任何地方都能获得一致、简单、透明的业务体验。
值得一体的是,要实现商业化闭环,仅靠企业自身远远不够。多位受访者均强调“生态共赢”的重要性。
“终端生态是我们战略的基石。我们的整体规划是‘自上而下定义标准,自下而上规模驱动’。”联通航美相关负责人提出,
在顶层,积极参与并主导行业终端标准制定,推动接口、协议统一;
在中层,将核心通信能力“模块化”“SDK化”,向生态伙伴开源软件开发套件和硬件参考设计;
在底层,通过投资数智星通,利用其规模化制造能力极致地降低终端模组和整机的成本。
“我们的目标不是‘通吃市场’,而是成为空天地生态中最坚实的‘创新基座’,通过赋能伙伴,共同服务千行百业。”联通航美相关负责人强调,只有当终端价格下降到当前水平的几分之一时,真正的“普惠化”才会到来。我们的角色就是通过资本、技术和订单,催化这一过程。
黄姜江则从政策层面建议,应建立“开放的天地融合测试验证平台”,降低各类企业参与门槛。“卫星通信产业链长,涉及卫星制造、终端研发、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只有让更多企业参与进来,才能形成良性竞争,推动技术快速迭代。”他以我国5G发展为例,正是因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才实现了“技术领先、规模第一”的成就,“卫星通信要复制这一成功,必须打破‘单打独斗’的思维”。
三大运营商差异化竞逐万亿市场
业内认为,未来卫星通信有望形成新的万亿级市场。随着牌照落地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卫星通信产业正加速从专业领域向大众消费市场渗透。中国电信(6.780, 0.01, 0.15%)、中国移动(105.440, 0.50, 0.48%)、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在卫星通信领域的实践不断深入,推动行业生态持续演进。
中国电信依托天通一号卫星系统,在应急通信和行业应用领域实现规模化落地。通过整合5G终端与卫星通信模组,已推出包括麦芒40在内的35款支持卫星通信功能的终端产品,用户无需换卡换号即可实现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的无缝切换。黄姜江分析,天通一号作为我国自主建设的高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已在应急救援、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中国移动正推进卫星通信与地面网络的融合创新,其申请的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已进入审核流程。通过与中国星网等合作成立的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整合卫星资源与地面网络能力,已实现北斗短报文商用试验和时空基础数据“一张网”建设。在技术层面,重点攻关手机直连高轨窄带语音通信中的无线特性增强、低码率语音编解码等关键技术。
中国联通于2025年9月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可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目前已支持华为、OPPO等21款国产旗舰机型在国内部分地区提供服务。其与时空道宇合作发射的“联通星系”01星-04星已成功入轨,其中04星作为国内首颗具备3GPP窄带物联通信能力的低轨卫星,正在开展低轨窄带物联体制在轨测试。联通航美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联通旗下专业子公司,其核心优势在于“既懂卫星,又懂地面网络”,通过构建“智能网络融合大脑”,实现高轨、低轨、地面5G网络的智能调度。
这些实践覆盖了从高轨到低轨的卫星资源利用,从应急保障到大众消费的场景拓展,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的全链条探索,正在推动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的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低轨卫星组网成本高、寿命短,难以支撑多张巨型星座的商业闭环,未来卫星互联网领域,大概率会出现“网业分离”的局面:最终可能形成1-2张全国性卫星骨干网,由卫星企业负责建设和维护,而三大运营商则聚焦业务创新,通过整合卫星与地面网络能力,服务各自的B端和C端用户。
联通航美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认同,其与中国联通集团的协同正是“网业分离”的雏形:联通航美负责卫星通信能力的建设和整合,以API服务的形式嵌入联通云的“一体化算力网络”,“联通的政企客户在订购云服务时,可直接勾选‘卫星宽带接入’‘远程实时监控’等功能,无需关心背后的技术细节”。这种“能力互嵌、市场共拓”的模式,既发挥了联通航美在卫星领域的专业优势,又借助联通集团的渠道快速触达客户。
“我们的角色是‘翻译官’,将不同卫星网络的技术语言,翻译成用户需要的统一、稳定、简单的服务。”联通航美的相关负责人形象地比喻道,“我们是‘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生态赋能者’,我们不仅关心‘路’,更关心‘路上跑什么车’‘货怎么运’。”
佟金龙则从用户体验角度补充道,“网业分离”能让用户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运营商专注于业务创新,会推出更多像‘不换卡不换号’这样的便捷服务;卫星企业专注于网络建设,能不断提升网络覆盖和稳定性,最终受益的是用户。”
手机直连卫星逐步走向“千家万户”
从中国联通获得A13-1牌照,到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的突破,再到三大运营商的差异化布局,我国卫星通信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让卫星通信从“昂贵的备用手段”,变成“普惠的标准配置”;这场变革的关键,是技术、商业、生态的协同发力。
未来3-5年,卫星通信行业将呈现“竞争中协同、协同中发展”的格局。受访专家强调,我国卫星通信产业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打破国企、民企的壁垒,“国企在资源、资金上有优势,民企在创新、效率上有优势,两者结合才能快速补齐短板,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来源:摄图网
正如受访人所言,牌照只是“入场券”,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攻克技术瓶颈、构建商业闭环、打造开放生态。未来,随着核心元器件的国产化、终端成本的下降、标准的统一,卫星通信将彻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偏远山区,孩子们通过卫星网络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远洋航船上,船员用手机与家人视频通话;在地震灾区,救援人员依靠卫星通信快速开展抢险……
从“星辰大海”到“千家万户”,卫星通信的“普惠时代”已在路上。而在这场关乎国家科技实力和民生福祉的变革中,企业的创新、产业链的协同、政策的支持,将共同书写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