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银行股会持续创新高?
2025年5月9日,建行股价再创新高。从2024年以来,银行股从低价开始上涨,中国上市的银行股股价几乎都翻倍了。
在银行利差缩窄、营收和利润承压、理财降费、利率持续下行、关税战、全球动荡、经济增长乏力以及能够稳健增值赚钱的资产越来越少的背景下,银行股不但没跌,反而从2024年以来普遍翻倍上涨,创下多年新高。这个看似悖论的现象,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
我们认为:银行股的上涨,是中国资本市场风格变化、资金结构变化和估值修复逻辑的集中体现。
它不是靠“业绩显著增长”上去的,而是在我国和全球经济环境不佳的大背景下,靠“安全、分红、低估值、可预期”四个关键词被重新定价。
一、市场在押注“估值重构”而非“利润增长”
银行股暴涨,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利润大增,而是因为估值太低,被严重错杀多年:
• 银行的市净率(PB)长期处于 0.4~0.8,都是破净股。
• 市盈率(PE)普遍 低于8倍,而股息率却高达 4%~6%;
• 市场逐渐意识到:再坏的基本面也已被价格反映,再往下杀估值意义不大;
• 因此资金开始“拨乱反正”地回补银行,推动其进行一轮“价值重估”。
这波上涨,本质是 估值修复行情,不是盈利暴增行情。
二、利率下行不是利空银行,而是“长期结构性利好”
• 表面上看:利率下降削弱银行的利差空间。
• 实际上:
• 存款利率下降幅度远大于贷款利率,银行的负债成本快速下行;
• 银行资金成本降低、利差触底企稳,盈利质量反而变“更清晰”;
• 低利率意味着信用扩张空间打开,银行的放贷能力增强,资产负债表更活跃;
• 对银行来说,这是 “流动性环境改善+息差企稳”的双重利好。
三、市场风格剧变:从“成长为王”转向“红利为王”
• 过去几年,资金追逐科技成长、炒概念、看未来;
• 但从2024年起,市场转向“看得见、摸得着、能分红”的硬价值资产:
• 银行、央企、电力、公共事业、保险、石油等“红利资产”成为主流资金抱团对象;
• 银行股不仅分红高,还极具防御属性,成为对冲全球不确定性的首选。黄金虽然具有抗通胀的防御属性,但黄金却没有股息收入,除了价格上涨之外,没有其他收益。
特别是养老金、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大规模配置银行股,这些高股息股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这是长期大资金流入的力量源泉。
四、政策定调“提升央企估值”+“稳定资本市场”
• 2024年下半年开始,政策明确提出:
• 提升央企市值管理能力;
• 加强“分红约束”,推动高分红公司获得估值溢价;
• 银行作为央企、红利、金融三重属性叠加的核心资产,成为政策红利直接受益者;
• 同时,稳定市场的权重逻辑也让银行成为指数“护盘主力”。
#重磅新闻发布会:降准0.5个百分点# $上证指数(SH000001)$ $平安银行(SZ000001)$
#强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