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港股的估值到底有多低?恒生指数动态PE目前在10.8倍左右,不仅低于沪深300的12.8倍,对比标普500的21.7倍、日经225的18倍更是明显低估。就连以成长属性为主的恒生科技指数,PE-TTM也仅20.27倍,处于近十年6.04%的历史低位区间,妥妥的全球估值洼地。
过去港股长期被低估值困扰,和市场结构密切相关——盈利依赖内地企业,资金却高度依赖海外流动性,加上外资占比高、板块集中在金融地产等传统行业,导致流动性和成长性双低。但近年来港股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多个积极信号已经显现。
先说流动性这块儿。以前港股换手率低,资金都扎堆头部股,现在不一样了。2025年以来,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是2018年的2.8倍,南向资金交易占比涨到23%,境内公募港股仓位从2021年的8%升到2025年一季度的13.1%。就拿$恒生科技ETF(SH513130)$来说,该ETF 3月以来日均成交额超86亿元,而且5月初金管局往市场注入上千亿港元,港元拆息骤降,融资成本变低,资金面宽松了不少,对港股流动性是实打实的利好。
再说成长性。现在港股早就不是金融地产独大的局面了,科技+消费市值占比快到40%,腾讯、阿里、美团、小米这些科技巨头都在港股上市,光这十家流通市值占比就快30%。这些公司可不像传统行业,腾讯的大模型、小米的智能汽车、美团的无人机配送,全是实打实的技术投入,研发费用占比普遍超过10%。更关键的是中概股回归这事,阿里、京东等22家公司回港后,PE中位数从27.8倍涨到36.6倍,说明市场愿意给成长型公司更高估值了,港股的估值逻辑正在变。
眼下还有个催化剂:中美贸易摩擦缓和,人民币有升值预期,外资开始回流中国资产。你看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外资持有A股超1400亿还踊跃参与港股配售,基石投资者里有境内外主权基金、顶级机构,上市后港股还比A股溢价11%,说明海外长线资金认可港股的价值。再看MSCI中国指数,超80%权重是港股,被动资金会跟着指数配置,形成“资金流入 -流动性提升-估值修复”的正循环。
说到这儿,就得聊聊具体的投资工具了。恒生科技 ETF(513130)算是港股科技成长的 “核心资产包”,跟踪的恒生科技指数涵盖30家科技龙头,互联网、半导体、新能源啥都有,前五大权重股占比超50%,腾讯、小米、阿里这些公司都是各自赛道的扛把子。这ETF流动性好,交易成本低(管理费0.15%+托管费0.05%),还能T+0交易,当天买卖灵活调整仓位,适合想把握科技股行情的朋友。
如果更习惯场外投资,还可以看看它的联结基金,比如$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联接(QDII)C(OTCFUND|015311)$。C类没有申购费,适合短期波段操作;A类(015310)适合长期持有,申购费打折后最低0.1%,长期拿成本更低。
眼下港股科技板块既有低于历史中枢的估值作为安全垫,又有科技巨头的真实成长支撑,叠加资金面和政策面的双重催化,配置性价比一目了然。市场震荡时,与其盲目跟风热点,不如把目光聚焦在真正兼具“低估值”和“高成长”的资产上,毕竟,在投资中找对方向,往往比努力更重要。#银行股维持强势 中信银行创历史新高##核聚变商业化临近,概念股反复活跃##小米首款SUV:全系标配激光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