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港股市场迎来历史性突破。恒生指数收涨3.29%报24369.71点,创近三年收盘新高;恒生科技指数飙升5.4%至6068.77点,刷新2021年12月以来纪录。从1 月13日低点算起,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幅超45%,其中阿里巴巴-W、小米集团- W等头部企业股价涨幅分别达80%、63%,带动创始人财富版图剧烈重构。
从市场表现看,AI技术突破成为关键催化剂。随着DeepSeek、通义千问QwQ-32B等国产大模型发布,港股科技股估值体系被重新审视。国金证券数据显示,港股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A股同类公司2.3个百分点,在自然语言处理、自动驾驶等领域专利储备领先,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这种"硬科技"属性吸引外资持续流入,2025年1月南下资金净流入 1256亿港元,创2021年以来单月新高。
企业层面的利好同样显著。阿里巴巴- W披露2025财年第三财季营收同比增8%,并宣布未来三年向AI基础设施投资3800亿元;小米集团发布SU7 Ultra等新品当日股价冲至58.7 港元历史高位。Choice数据显示,港股科技七龙头股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速达28.6%,远超恒生指数平均水平。这种业绩确定性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推动板块估值中枢持续上移。
在资金层面,机构持仓出现明显变化。内地主动偏股基金前五大重仓股中,腾讯控股、美团、小米集团等科技股占据四席;国际中介持仓数据显示,外资对港股科技股配置比例从 2023年的18%提升至当前的26%。兴业证券测算,港股科技七龙头股相对美股同类公司折价达29%,若估值体系接轨将带来117.9%的上涨空间。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当前市场存在三大配置价值:首先,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24.69 倍仍处历史低位,相比纳斯达克科技指数溢价率收窄至35%;其次,南下资金与海外资本形成共振,2025年以来净买入额已超2000亿港元;再者,板块成分股研发投入强度达15.2%,显著高于全球科技行业平均水平。
具体到投资工具,可以关注一下$恒生科技ETF(SH513130)$,前十大重仓股覆盖互联网、半导体等核心赛道,其场外联接基金$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联接(QDII)C(OTCFUND|015311)$ ,支持10元起投,能通过定期定额投资平滑市场波动。#中国团队AI助手Manus性能超越OpenAI##美股震荡,还能定投吗?##王坚:AI正在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