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首批获得批准上市的癌症免疫疗法,PD-1/PD-L1检查点抑制剂引领了癌症治疗的革命性变革。因此,PD-1/PD-L1已成为国内外最受瞩目的创新领域。而将PD-1/PD-L1推向海外市场并取得显著市场份额,已经成为各大创新药企竞相追逐的目标。
4月25日,康方生物(9926.HK)宣布,安尼可®(派安普利单抗注射液)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NPC)的一线治疗和以铂类为基础的至少一线化疗治疗进展后治疗的2项适应症。派安普利单抗由康方自主研发并由正大天晴康方负责后续开发和商业化。
目前,派安普利单抗用于晚期鼻咽癌一线和二线后线治疗的两项适应症也已在中国获批上市。此次,基于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AK105-304研究和关键注册性研究AK105-202研究,FDA批准了派安普利单抗的两项适应症上市。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鼻咽癌在全球约50%病例在中国,此前缺乏针对性疗法。康方生物选择“小适应症先行”策略,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切入FDA审评,降低竞争门槛。其派安普利单抗采用IgG1亚型并改造Fc段,减少不良反应,差异化设计成为获批关键。
“FDA获批意味着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获国际认可,可加速进入其他市场。例如,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在美获批后,迅速拓展中东、东南亚市场。此次康方生物也成为继君实生物、百济神州之后第三家成功出海的国产PD-1药企。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国际化进程再下一城,更揭示了PD-1赛道从‘内卷’到‘外拓’的产业转型逻辑。”该分析师指出,美国市场PD-1定价远高于国内,康方生物派安普利单抗若成功打开美国市场,预计鼻咽癌适应症销售额有望加速放量。
PD-1赛道进入深水区
根据IQVIA数据,过去五年,PD-1/PD-L1其表现明显优于全球肿瘤药物市场,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45%,是肿瘤药物市场整体增长率的3倍,按厂商出厂价计算, 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达360亿美元。随着PD-1/PD-L1市场的成熟,未来增长预计将放缓至15%(5年复合增长率), IQVIA预测到2025年全球销售额将达到580亿美元。尽管这一增长率较低,仍超过了整个肿瘤药物市场10%的预期5年复合增长率。
仔细分析各大药企的财务报告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PD-1/PD-L1抑制剂的年治疗费用从最初的数十万美元降至如今经过医疗保险报销后的“万元时代”,但其对药企的市场贡献率依然占据着显著的份额。例如,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K药)依旧是默沙东主要营收来源,且在2024年财报中创造了新的销售记录,以18%的增长速度创收294.82亿美元,该销售额约占默沙东全年总营收的45.95%。这一数据超过292.96亿美元销售额的司美格鲁肽,“K药”再次登顶全球“药王”。
目前,包括进口产品,国内已经有10多款PD-1/PD-L1肿瘤药获批。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被称为“国产PD-1四小龙”。百济神州财报数据显示,PD-1抗体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销售稳健增长,2024全年销售额为6.21亿美元,同比增长16%,主要得益于医保目录报销范围扩大以及药品进院数量增加。在中国,替雷利珠单抗获批用于治疗14项适应证,其中符合纳入条件的13项适应证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信达生物发布的财报指出,公司2024年近一半的营收均来自信迪利单抗。而礼来2024年财报显示,礼来与国内创新药企信达生物的合作产品,PD-1信迪利单抗2024年全年销售额达5.26亿美元(约合38亿元人民币)。
君实也在加速为PD-1开拓市场。2024年,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国内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尤其是下半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约3.97亿元、4.33亿元,均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君实生物披露,商业化效率提升之外,特瑞普利单抗的快速增长还得益于研发和注册的高效推进,大适应症在近两年密集落地。
目前,恒瑞医药尚未公布PD-1单抗的销售额。根据公开资料,2020年卡瑞利珠单抗的销售额达到了47亿元,居国内首位;2021年销售额约为41亿元,继续保持领先。然而,到了2022年,卡瑞利珠单抗销售额降至24亿元;2023年的销售额又突破了30亿元。但是,鉴于恒瑞的“双艾”组合最近在国际市场上的失利,恒瑞PD-1在国内市场能否取得良好表现仍需进一步的数据支持。
“当前‘四小龙’中,恒瑞、百济神州、信达已在大适应症布局上形成显著优势。康方生物短期内难以通过鼻咽癌这一细分领域撼动‘四小龙’的国内市场份额。但若其后续能将海外临床数据反哺国内,加速拓展联合疗法或新适应症,或对细分市场形成挤压。”谈及目前国产PD-1的市场竞争格局,上述分析师说道,具备差异化技术、国际化生态和资本支持的企业将进一步拉开身位。长期来看,PD-1赛道已从“内卷红海”进入“全球竞合”阶段。
闯关FDA如何取胜?
国内医保控费背景下,PD-1企业的估值逻辑已从“销售放量”转向“国际化能力”,眼下,国产PD-1企业争相开拓国际市场。
一款药物获得FDA批准将带来显著的全球性优势,包括大幅加速其他国家的审批进程。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可基于FDA数据简化审查,中国NMPA和东南亚国家的快速通道通常能使得药物提前1-2年上市;显著提升商业价值,包括在各国获得更高定价(平均溢价30%~50%)、更快进入医保目录,以及自动被国际诊疗指南收录。更重要的是,FDA批准将形成国际化核心支点,如可以降低后续研发成本、提升资本市场估值等。
在海外市场,百济神州在2024年10月初高调宣布,其PD-1抗癌药物替雷利珠单抗在获得FDA批准六个多月后,终于在美国正式上市。替雷利珠单抗在美国市场的定价,竟是国内价格的20余倍之多。替雷利珠单抗在中国国内上市之初的价格为10688元人民币/100mg;公开信息显示,经过医保谈判后,其现价调整为1253.53元人民币/支,医保支付后仅需约376元人民币/支。其海外市场的表现也为创新药“出海”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方向。
但,要想闯关FDA也并非易事,例如,恒瑞医药“双艾”组合进军FDA就两度宣告延迟。
前述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欧美市场监管趋严的问题,是中国药械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挑战。FDA审查周期延长、欧盟MDR新规等一系列变动都要求企业在合规上投入更多资源,尤其是在临床试验、数据提交和产品认证的过程中。
“我们认为,平衡合规成本与市场回报,需要考虑产品自身所在的赛道潜力,产品自身技术是否过硬,以及监管严格程度等因素看等待欧美市场通过审批是否值得。”该分析师认为,以知识产权保护而言,这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形门槛”,很多企业往往低估了这方面的风险。由于各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一,跨国企业面临着专利纠纷、侵权诉讼等法律风险,这些都可能导致商业化延误。
因此,企业在出海前必须做好“专利布局”,确保在目标市场有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链条。“我们认为,事先做好专利申请,提前与当地的法律顾问合作,明确专利权利的边界和防范侵权的策略,提前了解当地仲裁的实操情况,是避免因专利纠纷导致商业化延误的关键。该”该分析师指出。
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先新兴市场后成熟市场”可能是另一条可行的路径。其实除了欧美,还有其他选择,例如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和欧美那些市场相比,东南亚这些市场也对创新药和高端医疗设备有很大的需求,这里增长快、竞争对手少,申报也不像FDA、EMA那么复杂。通过先在这些市场建立品牌和市场基础,企业可以积累宝贵的国际化经验,同时降低合规成本,逐步适应更高的全球标准,准备进入欧美等成熟市场。这不仅有助于积累资金,也能为后续的欧美市场布局铺平道路。
“考虑到近期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突然发布,美国成熟市场的黑天鹅确实不得不谨慎对待。”前述分析师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