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腾聚创的盈利曙光与行业拐点
我刚翻完速腾聚创的三季报,这家激光雷达龙头的表现确实有些值得玩味的地方。当行业还在为商业化落地头疼时,速腾已经悄悄把脚迈过了盈亏平衡线——预告四季度即将实现单季度盈利,这可能是激光雷达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信号。
数字化技术构筑护城河
速腾这季度最亮眼的莫过于数字化LiDAR的突破。全栈自研的SPAD-SoC和2D VCSEL芯片通过车规认证,意味着其技术路线获得了汽车产业链的认可。这种技术领先性直接反映在订单上:新增零跑、长城两大定点,滴滴Robotaxi更是豪气地单车搭载10颗雷达。要知道,激光雷达从"要不要装"演进到"装多少颗",这个变化背后是技术成熟度的质变。
海外市场收入翻倍的表现也令人惊喜。在欧美车企普遍放缓电动化节奏的背景下,速腾的国际化突破显得尤为难得。或许特斯拉带起的纯视觉路线争议,反而让重视冗余安全的主流车企更坚定地选择了激光雷达方案。
机器人业务异军突起
如果说车载业务是基本盘,那机器人领域的393%销量增长堪称野蛮生长。1.42亿营收占比已达35%,这个曾被视作"故事"的板块正在成为新引擎。从割草机到无人配送,速腾的传感器方案正在各类移动终端上复制智能汽车的渗透路径。特别是AC2超级传感器的推出,把机器人的"眼睛"和"小脑"打包成标准化模块,这种产品化思维很可能是打开规模化市场的钥匙。
不过有意思的是,对比8月的报道,当时速腾的汽车业务还面临新势力转投纯视觉的压力。如今三季报显示ADAS销量回升,或许说明车企在L3量产前夕重新评估了传感器配置方案。这种技术路线的摇摆,恰恰反映了行业处于爆发前夜的典型特征。
行业临界点隐现
当我们把视线拉远,会发现几个有趣的协同效应:全球新能源车31%的增速为激光雷达创造了基础装机量;Robotaxi企业集体进入前装量产阶段;连向来谨慎的长城汽车都开始押注多雷达方案。这种产业共振往往预示着渗透率拐点。
但风险同样显而易见。参考港股RoboTaxi企业的遇冷表现,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耐心正在消耗。速腾虽然技术领先,但华为车载雷达的捆绑销售、禾赛的降价策略都在重塑竞争格局。更何况激光雷达"军备竞赛"是否可持续,还要看车企最终能否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站在这个时点,速腾的盈利预告更像是一针强心剂。它证明了这个赛道能养活头部玩家,但距离全面盈利还有距离。对于投资者来说,或许该关注两个信号:一是EMX明年量产后的成本下探幅度,二是具身智能能否复制车载业务的成长曲线。毕竟在科技行业,第一个盈利的企业往往能定义整个生态的估值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