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忍痛“割肉”。4月25日,碧桂园控股宣布,已达成出售蓝箭航天约11.063%股份的交易,总代价13.05亿元。此次交易完成后,碧桂园将不再持有蓝箭航天的任何权益。
碧桂园在公告中表示,集团自2019年开始作为投资者与蓝箭航天及其他投资相关方签订前轮增资协议,参与蓝箭航天的数轮增资。于签订该等股份转让协议前,卖方共同持有蓝箭航天约11.063%股股份,为卖方根据前轮增资协议持有的蓝箭航天优先股份。
碧桂园表示,集团正积极化解阶段性流动压力。由于集团仅于蓝箭航天持有少数权益,公司认为订立该等股份转让协议及变现蓝箭航天股权价值将对公司有利。公司拟将所得款项用作集团的一般营运资金,目前打算主要用于保交楼等项目建设开支。
说起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唯一基于自研液体发动机实现成功入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
2023年7月,蓝箭成功发射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遥二”,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12月,朱雀二号遥三火箭再次成功入轨,将三颗卫星送上太空,为商业航天的高效、低成本发射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具备入轨能力后,商业火箭下一步目标便是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和提升发射频率,火箭的可回收复用至关重要。2025年,蓝箭航天即将迎来朱雀三号可回收复用火箭首飞。据公开报道称,蓝箭航天有望继美国SpaceX之后,成为国内最先实现火箭回收、复用的企业,朱雀三号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主力火箭,为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商业航天领域支持政策频繁落地,市场规模也迎来较快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由0.8万亿元增长至1.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3%。
忍痛“割肉”的同时,碧桂园进入重组的关键期。4月11日,碧桂园公告称,已经与专案小组协定重组方案的主要条款,并签署了重组支持协议。碧桂园此次建议重组的范围包括整体未偿还本金总额约为140.74亿美元,及其所有应计未支付利息(包括违约利息)。碧桂园表示,将致力于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建议重组。
在积极应对债务重组的同时,碧桂园通过促进销售、盘活资产等方式筹措资金,推动保交房,2022年以来已处置难销类资产及盘活沉淀资金回笼超600亿元,并在近三年来实现交付房屋约170万套。
截至2024年末,碧桂园的亏损已有较大幅度的收窄。据2024年报显示,碧桂园总收入约2528亿元,实现归属股东应占损失约328亿元,亏损同比收窄超8成。截至报告期末,碧桂园总现金约299亿元,其中受限制现金为235.35亿元。不过,碧桂园总资产仍有10358亿元,总负债额约9846亿元,净资产约513亿元,保持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