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起科技(SH688008)$ 1算力、存力、运力是AI军备竞赛中不可或缺的生物链环节。一直以来,人们几乎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到算力身上。去年以来,业内发现了半导体复苏迹象,随之而来热度传导到存力、运力。然而,知道不久前,人们还不明白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和意味着什么,只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传统的行业周期。但以我们的观察看来,全球半导体行业自2023年见底以来,反转的核心动力并非简单传统库存周期,而是由AI算力革命所主导的需求重构;DRAM/NAND价格暴涨、HBM断货、DDR4产能转向高端,都只是这一“AI驱动型超级周期”的表层信号。换言之——存储行业的上涨,已从“机械式补库存”升级为“AI式技术缺货”,其持续性、幅度和结构都与以往任何一次周期反转截然不同。2
一、旧叙事:库存周期+DDR4缺货——只解释了一半
1、传统逻辑:2023Q4全球存储进入去库存尾声,DDR4因大厂产能收缩(转向DDR5)→价格反弹,国内无新产能,存货涨价弹性最大。
2、数据验证:2024年DRAM价格同比+82.6%,NAND+49.6%。库存周期解释“涨得快”,却并不能推断出一定会“涨得久”。
市场的反应与2025年初江波龙等存储公司的上涨如出一辙,只不过在牛市的环境中更猛一些。
但,我们其实只看到了表象。
二、新叙事:AI算力革命导致的存储需求重构才是真正的发动机
与DDR4等较低端存储由于“供给瓶颈”导致的涨价不同,我们看到,由于AI军备竞赛:
1、AI服务器单机DRAM搭载量提升3-5倍,HBM3/3E芯片面积是DDR4的2倍+,直接吃掉全球DRAM产能的18%;
2、云端HBM:2024年全球HBM市场规模17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达到980亿美元,CAGR 33%,吃掉DRAM晶圆产能的30%以上;
3、边缘端LPDDR5/5X:AI Phone、AI PC门槛16GB起跳,2025年AI手机出货量4.2亿部、AI PC 1.14亿台,吃掉低端DRAM产能的25%;
结果:DDR4、LPDDR4产能被系统性抽走,传统消费电子、车规芯片面临“结构性断供”,涨价从“库存补”升级为“技术抢”。
三、价格信号:DDR4到HBM3的“阶梯式缺货”
表格
复制
品类
2024涨幅
2025E涨幅
缺货层级
技术壁垒
DDR4 8Gb +82% Q2+18-23% 低端被抽走 低
LPDDR5/5X +60% +30% AI Phone/PC门槛 中
HBM3/3E +150% +80% AI GPU捆绑 高(TSV+堆叠)
我们看到一个规律:涨价梯次=技术梯次=产能挤占梯次,HBM3吃晶圆>DDR4吃晶圆>LPDDR5吃晶圆,形成“阶梯式缺货”,价格弹性依次放大。
四、产能转移:三大原厂“系统性抛弃”DDR4
三星:2024Q4起将50% DDR4产能转为HBM,2025年HBM产能占比>30%;
SK海力士:全面停产DDR4,2025年HBM+服务器DRAM占比>40%;
美光:DDR4产能削减40%,2025年HBM3E量产,HBM产能占比>25%;
然后我们看到了目前的现状:DDR4全球产能收缩30%+,但AI边缘设备、车载、IoT仍大量需求DDR4,供需剪刀差扩大直接导致价格持续高位。
五、国产机遇:DDR4短缺=“利基DRAM”国产替代窗口
理论上,短、中期内:
海外原厂收缩DDR4,国产厂商(兆易创新、东芯、北京君正)专注利基DRAM;
兆易创新:2025年DDR4 8Gb量产,目标全球利基DRAM市占率12%(目前<5%);
北京君正:DDR3/DDR2车规级芯片,2025年车载DRAM市占率15%;
这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存储行业“国产替代”:海外巨头放弃的市场 由国产厂商填补,国产DDR4/LPDDR4迎来结构性涨价+份额提升双击。
六、投资映射:从“涨价弹性”到“技术稀缺”
如果我们一定要找到“利好”,那么,可以按如下线索按图索引:
1、HBM链——技术最稀缺、涨幅最大
设备:北方华创(TSV刻蚀)、中微公司(深孔刻蚀)、拓荆科技(ALD)
材料:雅克科技(HBM前驱体)、江丰电子(靶材)
封测:长电科技、通富微电(2.5D/3D封装)
2、利基DRAM链——海外收缩+国产替代
设计:兆易创新(DDR4)、东芯股份(LPDDR4)、北京君正(车规DRAM)
封测:华天科技、长电科技(利基DRAM封测)
3、存储设备/材料链(产能转移红利)
设备:盛美上海(清洗)、芯源微(涂胶)、华海清科(CMP)
材料:鼎龙股份(CMP垫)、晶瑞电材(光刻胶)、沪硅产业(大硅片)
七、结论:存储上涨的新逻辑——“AI式技术缺货”
旧逻辑:DDR4产能缺位+库存周期反转→“补库存涨价”,短而快;
新逻辑:AI算力革命→HBM/DDR5/LPDDR5系统性挤占产能→“技术缺货涨价”,长而高;
时间维度:2025-2027年AI服务器、AI Phone、AI PC三轮需求叠加,HBM产能释放慢于需求,缺货持续时间>3年;
空间维度:HBM→LPDDR5→DDR4阶梯式缺货,价格弹性依次放大,国产替代空间依次打开;
3
总之,从全球来讲,存储行业已从“库存周期”升级为“AI技术超级周期”,涨价不再是短期反弹,而是中长期重构,行业反转。投资核心从“涨价弹性”转向“技术稀缺性”,其中,HBM链最稀缺,利基DRAM链最受益。换句话说,当AI开始吃晶圆,存储就不再是“周期品”,而是“AI算力粮食”。谁掌握技术阶梯,谁就掌握价格阶梯,也就掌握利润阶梯。
4“谁掌握技术阶梯,谁就掌握价格阶梯,也就掌握利润阶梯。”这句话可能有些抽象。那我们说具体一些。把问题往更深处想,把逻辑捋顺,可能会让好多人不高兴。但而我们还是一看讲。因为,我们发现“运力公司——存储”这条国内映射链,当下似乎只剩DDR4涨价这一张明牌。我们既无HBM量产,也看不到DDR5/LPDDR5大规模出货,本质上是海外技术缺货逻辑的“影子股”,而非“技术稀缺本身”。因此,我们担心:
在涨价单一驱动模式下,国内运力公司(兆易、东芯、君正)2025年营收增量几乎全靠DDR4/LPDDR4价格弹性;一旦海外原厂重启DDR4产线或需求快速下滑,价格将迅速回归,盈利弹性瞬间变盈利负弹性。下述风险是实实在在摆在我父母面前的:
1、技术代差风险
HBM3/3E、LPDDR5、DDR5国内仍处研发/验证阶段,量产时间>2026年;海外技术阶梯缺货并不必然推导出国内厂商同步受益,反而可能只能“看热闹”而无法“分蛋糕”。
2、估值提前透支2024Q4-2025Q1,DDR4涨价预期已充分反映(部分公司PE>60×);涨价持续性<1年,估值回落速度有可能将快于涨价速度,形成“戴维斯双杀”。
3、政策与贸易风险
美国可能重启DDR4产能(三星、SK海力士),以缓解低端芯片短缺;国内利基DRAM可能被再次“技术卡脖子”(IP、设备、材料)。
结论:源于国内运力公司“技术稀缺性”不足,“涨价单一性”突出,“估值提前性”明显,“海外映射性”过强——不是“技术超级周期”,而是“价格短周期”,我们直观的感受是,投资风险>技术红利。
当海外HBM吃晶圆、国内只能吃DDR4涨价时,这场“AI式超级周期”对国内运力公司而言,更像是“周期短跑”而非“技术长跑”——涨价可以狂欢,但别忘了终点的哨声。
4
相较存力而言,我们对运力更加有信心。特别是澜起科技,在国内“运力赛道”里属于极少数能把技术栈推到全球擂台、并且拿到国际巨头BOM单的公司,其逻辑与“DDR4涨价映射”不可同日而语。核心差异体现在三点:
一、技术坐标:DDR4→DDR5→CXL→HBM,全程与国际巨头同步
表格
复制
产品
澜起进度
国际对标
全球份额
技术差距
DDR4 RCDB+DB 2017年量产 Rambus/IDT >50% 同步
DDR5 RCDB+DB 2021年量产 Rambus >60% 同步
CXL MXC 2023年流片 Astera Labs <5% 同步首发
HBM3 RCD 2024年送样 Rambus <10% 同步首发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存力不同,作为运力的佼佼者,澜起不是“吃DDR4涨价”,而是与国际巨头同步定义下一代运力接口标准,技术坐标=全球第一梯队。
二、客户坐标:Intel、AMD、三星、SK海力士BOM单锁定
澜起是“国际巨头运力BOM单”唯一中国公司,客户坐标=全球头部。
DDR5:Intel Sapphire Rapids、AMD Genoa标配澜起RCD/DB,BOM单锁定至2026年;
CXL:Intel Sapphire Rapids-APU、AMD Genoa-X标配澜起MXC,BOM单锁定至2027年;
HBM3:SK海力士、三星HBM3/3E堆叠,标配澜起RCD,BOM单锁定至2028年;
三、价值坐标:从“涨价弹性”到“技术稀缺溢价”
澜起享受“技术稀缺溢价”,不是“涨价弹性”,而是“技术稀缺性”。
DDR5:RCD+DB全球寡头(Rambus+澜起),毛利率>70%;
CXL:MXC全球三寡头(Astera+澜起+Rambus),毛利率>80%;
HBM3:RCD全球三寡头(Rambus+澜起+IDT),毛利率>80%;
四、风险坐标:仍须跟踪的三件事
风险提示一直应该先行。尽管澜起有这好那好,但我们还是应该跟踪:
1、CXL MXC量产良率——2025年H2量产,若良率<80%,份额被Astera Labs挤压;
2、HBM3 RCD认证进度——2025年Q4三星/海力士认证,若延迟>1个季度,份额被Rambus反超;
3、Astera Labs中国竞争——2026年Astera Labs苏州厂量产,成本-20%,可能打价格战。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先有些信仰:当国内运力公司还在“吃DDR4涨价”时,澜起已经坐在全球DDR5-CXL-HBM的技术谈判桌旁——技术稀缺性+国际BOM单+寡头溢价,使其成为“AI运力超级周期”里唯一能用技术而非价格去国际市场竞争的中国公司。
涨价可以短跑,技术才是长跑——澜起,是目前国内运力赛道里唯一穿上国际跑鞋的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