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收盘,*ST沐邦(603398)股价连续第七个交易日跌停。在行业下行周期,*ST沐邦的遭遇正是跨界光伏企业普遍难逃“裸泳者”命运的一个缩影。时针拨回至三年前,借着行业热潮,一批上市公司纷纷切入光伏赛道,这些公司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记者注意到,2024年年报披露后,已有多家跨界光伏上市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持续经营能力受到质疑。与此同时,多家跨界企业正筹划将光伏业务打包出售,从亏损泥潭中脱身。
在受访人士看来,跨界光伏上市公司集体退潮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轨道,但需要警惕的是,这些企业的光伏资产多数被地方国资或第三方接盘,并没有真正从行业退出。因此,需要有较为强硬的政策来协助行业实现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动落后产能和企业出清。
样板
对于*ST绿康(002868)而言,4月底的短短10天时间里,公司经历了巨大转折,三年前向光伏胶膜产业跨界的举动,还是如周期律一般带来反噬。
4月21日晚间,*ST绿康公告,为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进度,原定于4月28日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和《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均调整为4月29日披露。
然而,4月22日早盘,*ST绿康毫无征兆地停牌。当日午间,公司罕见地发布一则公告称,收到控股股东康怡投资、实控人赖潭平通知,其正在筹划股份转让事项,可能涉及公司控制权变更。
4月24日,*ST绿康公告对2024年度业绩预告进行修正,这次修正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净利润,二是净资产。公司2023年末的净资产为4.14亿元,这次修正确认2024年末净资产将由正转负。
随后,*ST绿康官宣了两件大事。一是康怡投资及股东义睿投资、长鑫贰号、皓赢投资与纵腾网络签署协议,约定由上述股东向纵腾网络合计转让公司29.99%股份。*ST绿康控股股东将变更为纵腾网络,实控人将变更为王钻。纵腾网络主业是为全球跨境电商商户、出口贸易企业、出海品牌商,提供海外仓储、专线物流、航空运输、定制化物流等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
另一件事涉及资产出售。*ST绿康拟向康怡投资、义睿投资、皓赢投资、长鑫贰号等股东设立的合资公司出售上市公司内与光伏胶膜业务相关的全部资产、负债,包括但不限于绿康玉山、绿康海宁、绿康新能的全部资产、负债。置出完成后,*ST绿康不再从事光伏胶膜业务。
回溯*ST绿康转型过程,2022年7月底,公司宣布购买江西纬科100%股权。*ST绿康原本经营兽药研发、生产和销售,但公司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连续亏损。公司称,看好光伏胶膜行业发展前景及拟置入标的资产在行业内的技术和客户积累,期待收购能贡献新的业绩增长点。
记者注意到,*ST绿康在2022年7月29日的收盘价为12.62元/股,就在宣布收购江西玮科的2022年8月1日,公司股价以涨停报收,并由此掀起了一轮行情。2023年1月12日,公司股价最高触及65.9元/股,区间涨幅422%。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美股基本丧失融资功能,主要光伏企业结束了在美股上市的历程,陆续回A,获得资本市场追捧并在2023年上半年达到顶峰,这是跨界光伏企业能够兴起并同样获得市场追捧的主要背景。
然而,以*ST绿康为例,除了股价的飙升曾令人印象深刻以外,跨界并没有给公司带来显著的业绩改善。2022年及2023年*ST绿康亏损持续扩大,亏损分别为1.22亿元和2.22亿元。2024年,*ST绿康实现营收6.49亿元,同比增长28%,但净利润亏损4.45亿元。
根据*ST绿康的解释,由于光伏胶膜行业价格内卷严重、毛利率低且因设备产能利用率不足,公司固定资产减值金额较大;此外,光伏胶膜原材料粒子价格持续下跌,库存的原材料跌价准备减值金额较大。2024年,公司光伏胶膜业务毛利率为-38.63%。今年一季度,*ST绿康续亏2941万元。
在吕锦标看来,面临困境的跨界光伏企业,往往是原有主业难以为继,希望借道光伏摆脱困境,但是,在参与者众多的情况下,光伏行业已经出现了“踩踏”。特别是国内资本市场收紧增发,主产业链IPO几近停止,跨界光伏企业也陷入了转型困境。
退潮
在这轮跨界潮中,上市公司多聚焦于光伏主产业链制造环节,如硅片、电池片等。虽然*绿康的跨界方向为光伏胶膜,其属于辅材产业,但其自跨界以来从获得追捧到业绩转向、控制权变更再到出售资产的经历,在跨界企业中十分有代表性。
这轮跨界企业的原有主业五花八门,有养奶牛的,也有从事玩具、游戏、医疗服务等行业的,迟至2024年,多数跨界上市公司在经营及财务上都出现了难以为继的迹象。
去年,*ST沐邦硅片及硅棒业务、玩具业务等营业收入为2.77亿元,同比减少超过八成,净利润亏损11.6亿元。公司解释说,由于光伏行业近两年激进的产能扩张,造成行业周期性产能过剩,导致供需失衡;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行,价格战不断升级,行业竞争剧烈。由于开工率受限且固定成本较高等,仕净科技(301030)2024年营收下降四成,净利润亏损7.71亿元。
即便是一线光伏企业,2024年也普遍出现巨额亏损。据记者不完全梳理,2024年,包括ST泉为、*ST金刚、皇氏集团、海源复材、麦迪科技、宝馨科技等在内的典型跨界光伏企业,均交上了亏损成绩单。
“最直接的原因是产业链价格下降太多,不具备成本和海外渠道优势的跨界企业快速进入负毛利和亏现金的状态。”在谈到跨界光伏企业集体退潮的情况时,一家一线光伏企业人士认为,跨界光伏企业海外市场布局较弱,技术路线单一且多为TOPCon,因此在行业形势变化阶段,综合竞争力较弱。
不过,在吕锦标看来,这轮跨界企业竞争力并不弱,特别是在电池端跟随主流方向切入N型TOPCon时抢占了先机,但是在所有技术路线都亏损的局面下,跨界企业也不能幸免;相反,在这轮跨界潮中,有些跨界企业因技术路线选择的犹豫不决而放慢了投资,阴差阳错反而减少了损失。
至于海外市场布局薄弱的因素,吕锦标认为,国内市场率先进入价格战后,海外市场受低价竞争影响有一定滞后,的确有利于海外市场开拓领先的企业;但是,也应该关注到,从2024年四季度开始,除了受贸易保护的美国市场,低价竞争已经席卷全球。
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原因,就是前述融资环境的变化,以仕净科技为例,公司在去年8月披露定增预案,计划募资4.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目的在于聚焦光伏电池片等主业;不过,今年3月,公司宣布,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公司实际情况等因素,决定终止定增事项。
资金储备不足使跨界企业难以进行持续的技术升级。正如中信建投证券指出的,目前电池环节仍存在一定技术迭代,现金紧张的企业后续无法进行TOPCon改造升级或者BC产能建设,无法进行升级的TOPCon产能会逐步难以获取订单,并淘汰出市场,从而实现电池环节的产能出清。
财务指标恶化使跨界光伏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受到质疑,记者注意到,在2024年年报披露后,多家跨界企业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包括*ST绿康、*ST海源,*ST金刚,*ST沐邦,ST泉为等。
以*ST绿康为例,公司2024年经审计期末净资产为-2453.6万元,同时,公司2022—2024年度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均为负值,且2024年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
在上述一线企业人士看来,跨界光伏企业在行业景气阶段进度,彼时存在绝对的供应瓶颈,但是光伏市场需要企业的沉淀,而这些跨界进入的企业本身并不具备深耕产业的基础与技术。因此,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时,跨界企业纷纷退潮也是市场规律运行的必然。
焦点
和*ST绿康一样,在行业低谷期,跨界上市公司又纷纷打起了出售光伏业务、另谋出路的主意。
去年10月底,麦迪科技公告,拟向绵阳市安建投资有限公司出售炘皓新能源100%股权,向苏州炘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出售其持有的麦迪电力100%股权,交易总价达6.34亿元。只不过,回想2022年转型之初,麦迪科技也曾立下“未来3年内重点打造百亿级光伏产业园”的志向。
ST泉为正筹划出售安徽泉为51%股权,安徽泉为是ST泉为主要子公司之一,2024年实现营收3822万元,净利润亏损3886万元。若交易顺利完成,将不再纳入ST泉为合并报表范围。
还有一类出售方式比较特殊,即转让上市公司控制权。*ST海源就是一例,公司控股股东赛维电力拟将其持有的3717.50万股股份作价3.5亿元转让给新余金紫欣,后者将成为*ST海源新控股股东。
记者注意到,在近期调研中,晶科能源公开谈到,一些跨界光伏企业已在逐渐退出市场竞争,行业会逐渐进入从亏损到盈亏平衡,再到逐渐盈利的过程,有规模化优势、品牌溢价、领先技术和成本控制优势的企业,会更具有竞争力。
然而,在上述一线企业人士看来,当前跨界光伏企业的退出还不是很充分,这些企业的光伏资产仍被地方国资或第三方企业接盘。
“虽然部分产能关停了,但鲜有跨界企业破产清算、退市等情况,也就意味着这些产能并没有真正退出行业。”该人士向记者提到,此时需要有较为强硬的政策来协助行业实现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动落后产能和企业的出清。
在该人士看来,如果跨界企业的光伏产能没有成本优势且没有足够订单的话,这些产能很难被称之为资产,“这些产能应通过资产减值等方式退出或处理掉,从一线企业角度讲,也不太会去接盘这些资产”。
正如其所言,通威股份曾计划收购润阳股份,在双方自身条件均十分优异的背景下,这笔交易仍没能走到最后,更不要奢望一线企业会考虑接盘跨界企业的光伏资产。
根据吕锦标的观察,目前行业内出现了一些国资接手光伏项目的案例,基本上是对所投资企业和团队信心的加码力挺。同时,原先主业实力雄厚的企业跨界光伏,目前仍然有稳定的团队,只是暂停进一步扩张,而不是选择退出。
记者也注意到,还有不少跨界企业在坚守,例如*ST沐邦,公司表示,将以硅片业务为基础,向上下游拓展,构建“设备+硅料+硅片+电池”为一体的光伏产业链。此外,2025年公司将积极推动梧州10GW N型高效电池项目投产,加快推进1万吨硅提纯募投项目落地,超导单晶炉实现对外销售。
跨界企业的命运也取决于光伏行业何时走出低谷,吕锦标认为,本轮竞争的显著特点是优质产能过剩,低价竞争拼现金流已经造成龙头企业持续亏损,负债率上升,现金流吃紧。“主产业链上的二三线企业已经停产多时,在需求快速增长的年头,二三线企业主要为龙头品牌企业代工,在龙头企业都降低开工的情况下,二三线企业即使是技术先进的产能也只能闲置。”
“今年行业扭亏为盈比较难,但有希望见到拐点。”上述一线企业人士告诉记者,总的来看,跨界企业集体退潮有利于行业供需再平衡,也有利于头部企业集中度提升,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