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亿算力大单突遭终止,海南华铁被立案调查
海南华铁(603300.SH) 近期陷入巨大风波。2025年9月30日,公司在国庆前夕突然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华铁大黄蜂与“杭州X公司”签订的36.9亿元算力服务合同已单方面解除,理由是“市场环境变化”且“未收到任何采购订单”。这笔原本被公司称为“符合长期战略、提升盈利能力”的重磅合同,在签署仅半年后便宣告终止,且未产生任何实际成本或资本支出,也无需支付违约金。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消息发布前,公司从未披露合同履约存在重大障碍。而在合同存续期间,二级市场却已出现明显异动:今年3月公告后,股价连续拉出三个涨停,并于3月中旬创下年内高点13.25元。随后一路震荡下行,至9月30日更是以跌停收盘,当天晚间即宣布合同终止。
监管迅速反应。上交所当晚下发监管工作函,要求公司说明信息披露是否合规。紧接着,2025年10月16日,海南华铁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股东紧急增持难掩信任危机
面对舆论与市场的双重压力,公司及主要股东迅速推出“救市”举措。10月17日,持股5%以上股东、董事兼总经理胡丹锋宣布,拟在未来6个月内增持3000万至5000万元股份。同日,控股股东海控产投的一致行动人海南金控也宣布拟增持2500万至5000万元。此前,胡丹锋还刚刚终止了原定减持计划。
这些动作看似积极,但市场并不买账。数据显示,近五日主力资金净流出达6.93亿元,股价持续处于技术面的空方区域,短期趋势仍处下跌通道。投资者显然更关心:这份36.9亿的合同,究竟是真实业务还是“画饼式”信披?
我看海南华铁:一场暴露治理短板的典型样本
说实话,看到这起事件,我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熟悉——这几乎就是近年来A股“热点炒作+信披模糊+主力出货”的经典剧本。
首先,合同本身疑点重重。36.9亿、五年期、无预付款、无明确GPU型号和交付计划,甚至连客户真名都不敢披露,只称“X公司”。这在算力行业极不寻常。正常商业合作,尤其是大额订单,通常会有定金机制和技术细节约定。而这家公司却能在长达半年内毫无动静,还对外宣称“正常履约”,这合理吗?
其次,股东结构变化太“精准”。从4.6万户散户增至超21万户,户均持股从4万多股骤降至不足9000股,正是在利好发布的一季度完成的。与此同时,多家机构如“领会108号单一资金信托”、国泰海通证券旗下产品等大幅减持。这不是“巧合”,而是典型的筹码转移。
最后,历史问题仍未远去。早在2021年,亿邦国际董事长胡东就曾实名举报其财务造假。虽最终未被立案,但此次再度因信披问题被查,难免让人联想:公司的透明度和治理水平,到底有没有真正改善?
在我看来,海南华铁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合同告吹那么简单。它反映出部分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急于讲“新故事”吸引资金,却忽视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而监管此次果断立案,释放的信号很明确:蹭热点可以,但不能骗人。
资本市场欢迎创新,但也最忌“空中楼阁”。如果一家公司靠模糊信息拉动股价,最终受伤的永远是普通投资者。希望这次调查能还原真相,也让更多企业明白:长期价值,从来都不是靠一份神秘合同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