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亿元的算力大单,说没就没了。海南华铁(603300.SH)这场从“天降利好”到“合同告吹”的戏码,终于演到了监管出手、公司被立案的高潮。
今年3月,海南华铁公告称,子公司与一家神秘的杭州X公司签下为期5年、总金额高达36.9亿元的算力服务协议,消息一出,股价连拉三个涨停,一度冲上13.25元的年内高点。可仅仅半年后,9月30日,公司突然宣布:合同解除。理由是“市场环境变化”,且“从未收到任何采购订单”。更蹊跷的是,这份号称能提升盈利能力的重大合同,既没有预付款条款,也不涉及违约赔偿,业内普遍质疑其商业逻辑是否成立。
合同来得突然,去得也蹊跷
当初签约时,公司信誓旦旦称这是实打实的履约合同,不是框架协议;解约时却又轻描淡写表示“不影响生产经营”。前后口径的巨大反差,直接引来了上交所的监管函。而就在10月16日,证监会正式对海南华铁立案调查,事由明确指向“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更值得玩味的是股东结构的变化。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公司股东户数从不足5万猛增至超21万户,户均持股则从4万多股骤降至不足1万股——典型的“筹码向散户转移”特征。与此同时,包括“领会108号单一资金信托”、国泰海通证券、金鹰优选50号等在内的多家机构却在一季度大幅减持。谁在高位套现?谁又在接盘?这些问题,恐怕要等调查结果才能揭晓。
增持难掩信任危机
被立案的第二天,公司立马抛出两份增持计划: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海南金控拟增持2500万至5000万元,董事兼总经理胡丹锋也宣布将掏出3000万到5000万元“真金白银”买入自家股票。表面看是稳定军心之举,但我总觉得,这更像是危机公关。
我翻过公司的历史,早在2021年,它就曾被亿邦国际董事长胡东实名举报涉嫌财务造假和职务侵占,虽然后续公安机关未予立案,但那次风波已为它的信誉埋下隐患。如今再陷信披疑云,叠加算力业务半年报未披露收入、实际贡献存疑等问题,仅靠股东增持,恐怕很难挽回投资者的信任。
一个本以建筑设备租赁为主业的企业,突然押注百亿级算力订单,本身就值得警惕。而当这个订单毫无征兆地蒸发,监管随之而来,我们更有理由追问:这份合同到底有没有真实背景?信息披露是否刻意误导?那些悄然离场的机构,又是否提前知情?
眼下,市场最需要的不是增持公告,而是真相。我只希望,这一次,监管部门能查个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