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华铁刚被证监会立案,股东立马宣布大手笔增持——这出戏,来得比市场预期的还快。
就在2025年10月16日晚间,海南华铁(603300)公告披露,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导火索正是那笔轰动市场的36.9亿元算力大单:今年3月,公司全资子公司与一家神秘的“杭州X公司”签下五年期算力服务协议,合同金额相当于去年营收七成以上。消息一出,股价连拉三个涨停。可到了9月30日,公司却突然宣布解约,理由是“没收到订单、市场环境变化”,且全程无预付款、无违约金。上交所当晚就发了监管函,质疑声四起。
市场最担心的,从来不是项目失败,而是信息不对称下的选择性披露。合作方身份不透明、合同执行零进展、概念释放后高层是否趁机减持……种种疑点叠加过往争议——比如曾被亿邦国际实名举报财务造假——让这次立案显得并不意外。
但就在被立案的第二天,也就是10月17日,公司火速抛出两份增持计划:一是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海南金控拟增持2500万至5000万元;二是持股9.18%的股东、董事兼总经理胡丹锋个人再掏3000万到5000万元增持。更值得注意的是,胡丹锋此前已在10月14日至15日两天内完成一轮4999.72万元的增持,并刚刚终止原定减持计划。这一系列动作,几乎是在用真金白银喊话市场:“我们没跑,还在加仓。”
说实话,看到这个节奏,我第一反应是佩服管理层的危机应对速度。一边是监管利剑高悬,一边是股价单日跌近7%,成交额超25亿,恐慌情绪明显。这时候有人站出来买,至少暂时稳住了阵脚。而且胡丹锋的身份特殊——既是核心股东又是总经理,他的增持不像普通财务投资,更像是在押注自己的职业生涯。
但我也不得不问一句:信心可以靠增持表达,那信任呢?36.9亿的合同说撤就撤,信息披露到底有没有问题,恐怕不是几轮买入就能洗清的。过去几年,类似“天价算力订单”最终烂尾的案例不在少数,监管层也正加强对伪概念股的打击。海南华铁此刻的增持,更像是危机公关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短期看增持确实释放积极信号,尤其在暴跌之后能起到托底作用;但长期来看,公司能否重建信誉,关键不在买了多少股,而在于能不能拿出经得起查的合同细节、真实的业务流水和更透明的治理机制。否则,再多的增持,也只是在为下一个雷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