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特催化刚刚动了1个亿的闲置募集资金,不是投项目,也不是搞研发,而是拿去买了工商银行的结构性存款。
这事听起来不算大,但放在当下这个时点看,却挺有意味。根据公司11月21日发布的公告,肯特催化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使用1亿元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在中国工商银行仙居支行购买了一款“区间累计型法人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期限147天,预期年化收益率在0.65%到1.6%之间浮动。这笔钱的来源是IPO或再融资募集后暂未投入项目的资金,属于典型的“闲钱理财”。
这件事本身合规透明。早在今年4月,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就审议通过了相关议案,允许最高不超过2.2亿元的闲置募资用于现金管理,方式限定为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保本型产品,比如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独立董事和保荐机构国金证券也都出具了无异议意见。换句话说,程序上滴水不漏。
从财务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9月底,肯特催化资产负债率仅13.05%,账上现金流充裕,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接近7.9亿元。在这种背景下,用部分闲置资金做低风险理财,既不影响主业推进,又能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逻辑上站得住脚。
但我得说,看到一家化工材料企业把募投资金拿去买银行理财,心里还是有点五味杂陈。
我不是质疑合规性,而是想问:这反映的是企业投资节奏的审慎,还是项目储备的不足?毕竟,募集资金的核心使命是推动产能扩张或技术升级。如果长期停留在协定存款和结构性存款上,哪怕收益再稳,也难免让人怀疑战略落地的力度。
当然,也可能正说明公司在等合适的时机——比如行业周期下行时控制资本开支,避免盲目扩张。尤其是在氰胺钙这类精细化工领域,环保、安全、审批门槛都不低,慢一点未必是坏事。而且从行业整体看,中国占据全球六成以上市场份额,竞争格局集中,头部企业更需稳扎稳打。
只是希望,这种“稳健”别变成惯性。毕竟股东把钱交给你,不只是为了赚个银行理财的利差,而是期待更高的边际回报。当结构性存款成了常态操作,我们或许该多问一句:下一个增长点,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