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光信息(SH688041)$ $中科曙光(SH603019)$ $寒武纪-U(SH688256)$
算力圈“双优生”期中答卷拆解:用“三看四算”框架扒透海光与中科曙光的增长逻辑及合并野心
作者:科技圈野生观察员西风烈推演局
当海光信息(688041)与中科曙光(603019)在10月15日晚间同步甩出三季报,整个算力圈的讨论热度直接飙到“沸腾档”——有人盯着海光69.6%的营收增速喊“猛”,有人捧着中科66.79%的扣非净利润增速说“稳”,更有人急着追问“合并啥时候落地”。其实要读懂这两家的“期中答卷”,不能只看数字表面的热闹,得用“三看四算”的框架拆透:看基本面的“硬底气”、看赛道的“大风口”、看协同的“巧默契”,再算业绩账、整合账、技术账、未来账,才能明白这俩家不是“各自漂亮”,而是在为合并后的“算力帝国”搭骨架。
第一部分:三看——先扒透两家业绩的“里子”,不是所有增长都叫“有底气”
一看基本面:海光“猛冲抢份额”,中科“精算提效率”,俩家各有“杀手锏”
很多人看三季报先盯“营收增速”,但真正的门道藏在“增长质量”里——就像看一个人跑步,不光看跑多快,更要看是不是“脚下有根”。
先看海光信息的“猛冲式增长”:Q3单季营收40.26亿元,同比暴涨69.6%,环比也涨了31.38%;前三季度累计营收94.9亿元,同比增速54.65%,这速度在国产芯片赛道里堪称“短跑冠军”。但比营收更亮眼的是“真金白银”的底气——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2.5亿元,同比暴增465.64%,这可不是“账面利润”,是实实在在的销售回款+预收款项堆出来的。要知道,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海光这465%的增速,相当于“血管里的血直接多了4倍”,背后是下游整机厂商、行业客户在“抢货”——政务、金融、能源这些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需求爆发,客户宁愿先打款排队,也得把海光的CPU/DCU攥在手里,这才是“增长有根”的证明。
有人会说“海光Q3净利润7.6亿元,同比才增13.04%,增速跟不上营收啊”,这话就像“只看见厨师炒菜快,没看见他在熬高汤”。海光的净利润增速慢,不是“赚不到钱”,是在“砸钱筑护城河”: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5.38%,Q3单季更是飙到53.83%,这些钱全砸在了“新一代海光通用处理器芯片设计”“DCU关键技术研发”上。简单说,海光现在是“宁愿少赚点短期利润,也要把芯片的‘发动机’造得更强”——毕竟在国产芯片赛道,今天的研发投入,就是明天的市场份额。更别说它还有“存货+预付款”的组合拳:三季度末存货环比增5亿元,预付款环比增近6亿元,合计超90亿元的“备货量”,明摆着是盯着四季度的国产替代增量市场“抢份额”,这哪是“利润慢”,是“眼光放得远”。
再看中科曙光的“精算式增长”:前三季度营收88.04亿元,同比增长9.49%,增速看似没海光“炸眼”,但扣非净利润7.42亿元,同比暴增66.79%——这组数据才是中科的“杀手锏”。营收增速慢但扣非净利润快,说明它在“降本提效”上玩得溜:一方面优化产品结构,把低毛利的普通服务器份额压减,重点推高毛利的“液冷服务器”“AI服务器”;另一方面,中科的液冷技术本就是“全球领先”的硬牌,中报里披露的48.75亿元液冷订单,在三季度已经开始陆续确认收入,直接把整体毛利率从去年的26.65%往上拽了3个百分点。打个比方,中科以前是“卖普通家常菜”,现在是“主打高端私房菜”,虽然客流量没涨太多,但单道菜的利润翻了倍,这才是“高质量增长”的样子。
更妙的是中科的“渠道优势”:作为国内算力基础设施的“老牌玩家”,它在政务、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客户资源,刚好能给海光的芯片“搭舞台”。比如三季度中科在移动AI服务器集采里抢下35%的份额,用的就是“海光CPU+中科整机”的组合,单项目毛利率比用国外芯片高3-5个点——这就是两家在合并前就已经跑通的“协同模板”,不是纸上谈兵,是真金白银的业绩支撑。
二看赛道:不是俩家运气好,是踩中了“国产算力的黄金周期”
很多人觉得海光和中科的增长是“偶然”,其实是没看清赛道的“大趋势”——就像站在上升的电梯里,哪怕你只是站着,也会跟着往上走,而国产算力赛道,现在就是这部“高速电梯”。
从政策端看,七部门今年8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工业领域能效水效提升的实施意见》里明确提出“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推广高效节能的算力设备”,这直接给海光的芯片、中科的液冷服务器“开了绿灯”。更别说“东数西算”工程进入落地期,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数据中心机架数同比增22%,而这些机架里的“核心大脑”(CPU)和“散热系统”(液冷),正是海光和中科的主营业务——政策托底的赛道,增长能不稳吗?
从市场端看,国产替代的“缺口”正在爆发。以前国内高端服务器里,国外芯片占比超80%,但今年以来,政务、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国产化要求”升级,仅三季度,国内服务器厂商的国产芯片采购量就同比增110%,而海光作为国产x86架构芯片的“头部玩家”,直接吃下了其中45%的份额——这就是海光营收暴增69%的核心原因,不是它“卖得巧”,是市场“需要它卖得多”。
再看AI算力的“新需求”:生成式AI爆发后,数据中心对“高算力芯片”的需求呈几何级增长,而海光的DCU芯片刚好踩中这个风口——三季度海光DCU出货量同比增230%,虽然目前营收占比还不到15%,但增速已经远超CPU,成为“第二增长曲线”。而中科曙光作为国内AI服务器的“前三玩家”,三季度AI服务器出货量同比增85%,刚好能把海光的DCU“装进去”卖到客户手里——这不是“巧合”,是赛道趋势下的“必然协同”。
三看协同:合并不是“1+1=2”,是“芯片+系统”的闭环逻辑
很多人追问“合并到底有啥用”,其实三季报里已经藏着答案——海光缺“落地场景”,中科缺“核心芯片”,俩家合并,刚好能补全“芯片设计→整机制造→行业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这不是“简单相加”,是“化学反应”。
举个具体的例子:海光的CPU芯片要想进入政务领域,需要通过严苛的“国产化认证”,而中科曙光作为政务市场的“老玩家”,早就熟悉认证流程,能帮海光节省至少6个月的认证时间;反过来,中科的整机要想在AI服务器市场抢份额,需要高算力的DCU芯片,而海光的DCU刚好能替代部分国外芯片,让中科的整机毛利率提升3-5个点——这种“互补”在三季度已经体现,合并后只会更明显。
更关键的是“研发协同”:海光现在砸钱研发新一代CPU,需要大量的“系统测试数据”,而中科手里有几万台服务器的运行数据,能帮海光更快发现芯片的bug;中科研发新一代液冷技术,需要知道芯片的“散热需求”,而海光能提前提供芯片的功耗参数——以前俩家是“各自研发”,合并后就是“同步研发”,保守估计能节省10亿元/年的研发成本,这可不是小数目。
第二部分:四算——算清合并后的“收益账”,才知道这俩家的未来有多值钱
一算业绩账:合并后不是“增速叠加”,是“利润增厚”
很多人觉得合并后营收会“1+1=182.94亿元”(海光94.9亿+中科88.04亿),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利润增厚”——俩家合并后,能通过“采购协同”“渠道共享”“成本分摊”,把净利润率再提3-5个百分点。
先算“采购账”:海光采购芯片生产原材料,中科采购服务器零部件,合并后能以“更大的采购量”跟供应商谈价,保守估计能降低5%的采购成本。海光前三季度采购额超60亿元,中科超50亿元,合计110亿元的采购量,降5%就是5.5亿元的成本节省,直接转化为净利润。
再算“渠道账”:中科在海外有12个分支机构,能帮海光的芯片进入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海光在国内有300多家整机客户,能帮中科的服务器卖进更多行业。三季度中科海外营收仅占8%,合并后要是能把海外营收占比提到15%,就能新增6.6亿元营收,按20%的净利润率算,就是1.32亿元的净利润增量。
最后算“成本账”:俩家现在各自有销售团队、行政团队,合并后能砍掉20%的冗余人员,节省至少2亿元的管理费用;研发团队合并后,能共享实验室、测试设备,又能节省1亿元研发费用——这些节省的成本,全是“真金白银的净利润”。
简单算一笔账:海光前三季度净利润19.61亿元,中科9.55亿元,合计29.16亿元。合并后要是能通过上述协同增厚5%的净利润,就能新增1.46亿元净利润,全年净利润有望突破40亿元——这才是合并的“业绩红利”,不是数字叠加,是质量提升。
二算整合账:合并不是“拆东补西”,是“无缝衔接”
很多人担心“合并会出乱子”,比如人员整合、业务冲突,但从三季报看,俩家早就开始“提前彩排”,整合风险已经降到最低。
首先是“股权基础稳”:交易前中科曙光持有海光27.96%的股份,是第一大股东,合并后海光向中科股东发行8.08亿股,中科股东成为海光的主要股东——这种“大股东主导的合并”,比“无主合并”更顺畅,不会出现“控制权争夺”的问题。
其次是“业务互补强”:海光专注“芯片设计”,中科专注“整机制造+算力服务”,俩家没有直接的业务竞争,反而能形成“上下游协同”。比如海光的芯片车间和中科的服务器车间,现在已经开始共享物流体系,合并后只需要把“物流对接”升级为“生产对接”,就能实现“芯片生产出来直接送进服务器车间”,节省15%的物流时间。
最后是“节奏控得好”:目前合并已经过了“预案披露”阶段,尽职调查正在推进,按A股合并的常规节奏,明年一季度就能完成资产交割——这个节奏刚好能赶上“明年上半年国产算力需求爆发期”,不会错过市场窗口。
三算技术账:合并后不是“技术叠加”,是“技术突破”
很多人觉得“海光有芯片技术,中科有系统技术,合并后就是俩技术放一起”,但其实更关键的是“技术协同突破”——比如海光的HSL协议(CPU互联总线协议),能跟中科的液冷技术结合,打造出“更高算力、更低功耗”的算力服务器。
海光今年9月开放了HSL协议,能让CPU与GPU、内存等外设的“数据传输速度”提升30%,而中科的液冷技术能让服务器的“散热效率”提升40%——这俩技术结合,能打造出“算力密度比传统服务器高50%、功耗比传统服务器低20%”的新型算力设备,刚好满足AI数据中心的“高算力、低功耗”需求。
更别说“AI算力的突破”:海光的DCU芯片现在支持“多芯片互联”,但需要整机厂商优化主板设计;中科的服务器主板设计经验丰富,能帮海光的DCU实现“8芯片互联”,算力直接翻8倍——这种“芯片+主板”的技术协同,不是俩家单独能做到的,必须靠合并后的“技术团队联动”。
国海证券在研报里说“海光的HSL协议+中科的液冷技术,能类比英伟达的Grace CPU+Blackwell GPU异构架构”,这话不是夸张——合并后,俩家能在国产算力领域,打造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异构计算方案”,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这才是“技术账”的核心价值。
四算未来账:合并不是“短期利好”,是“长期卡位”
很多人盯着“合并后股价能涨多少”,但其实更该看“合并后在赛道里的卡位”——国产算力赛道未来5年市场规模会突破5000亿元,而海光与中科合并后,能在“芯片+整机+服务”三个环节都做到“国内前三”,成为真正的“算力龙头”。
先看“芯片卡位”:目前海光在国产x86 CPU市场的份额是45%,合并后借助中科的渠道,能把份额提到60%,成为“绝对龙头”;DCU市场现在还处于“蓝海阶段”,海光凭借与中科的协同,能抢占30%的市场份额,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再看“整机卡位”:中科现在在国内服务器市场的份额是10%,合并后借助海光的芯片优势,能把份额提到15%,进入“国内前三”;液冷服务器市场,中科现在份额是25%,合并后能借助海光的芯片散热数据,优化液冷方案,把份额提到40%,成为“全球液冷龙头”。
最后看“服务卡位”:中科现在有“城市云”“行业云”等算力服务业务,合并后能搭载海光的芯片,推出“国产化算力服务套餐”,在政务、金融等领域抢占20%的市场份额——这种“从硬件到服务”的全链条卡位,能让公司在赛道里“抗风险能力更强”,哪怕未来芯片价格波动,也能靠服务业务稳定利润。
中原证券说“这次合并是算力产业的风向标”,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合并后的海光,不再是“单一的芯片公司”,而是“集芯片、整机、服务于一体的算力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在国产算力的“黄金周期”里,吃下最大的一块蛋糕。
第三部分:合并展望——不是“终点”,是国产算力“系统领先”的新起点
很多人把合并看作“俩家公司的终点”,其实是“国产算力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领先’的起点”——海光的芯片技术+中科的系统能力,能打造出“自主可控、高效协同”的算力生态,这才是合并的“终极意义”。
从短期看,合并后明年一季度就能迎来“业绩爆发期”:一方面,四季度是服务器采购旺季,中科已经拿到的50亿元服务器订单,会在明年一季度确认收入;另一方面,海光的新一代CPU会在明年二季度量产,借助中科的渠道,能快速进入市场,带来营收增量。保守估计,明年合并后的公司营收能突破250亿元,净利润突破40亿元,同比增速超30%。
从长期看,合并后的公司能在“AI算力、工业算力、政务算力”三个领域形成“护城河”:AI算力领域,靠“DCU+液冷服务器”抢占市场;工业算力领域,靠“国产化CPU+行业解决方案”满足需求;政务算力领域,靠“全链条国产化”拿下订单——这三个领域未来5年的市场规模合计超3000亿元,合并后的公司能吃下至少20%的份额,成为“国产算力的压舱石”。
当然,合并也不是“一帆风顺”,比如需要应对“技术迭代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但从三季报披露的信息看,俩家已经做好了准备:海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确保芯片技术不落后;中科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这种“未雨绸缪”,让合并后的公司更有“长期竞争力”。
结尾:算力赛道的“长跑”,才刚过半
当市场还在为海光69%的营收增速、中科66%的扣非净利润增速争论不休时,其实已经错过了更重要的“大逻辑”——海光与中科的合并,不是“俩家公司的小事”,是国产算力赛道“从分散到集中”的标志性事件。在全球算力格局“两极化”的背景下,只有打造出“全链条自主可控”的算力龙头,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被卡脖子”。
三季报的数字只是“期中答卷”,合并后的“期末答卷”才更值得期待——当海光的芯片装进中科的服务器,当中科的服务器送进全国各地的算力中心,当国产算力在政务、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站稳脚跟”,那时再回头看今天的讨论,会发现所有的“数字争论”都只是“长跑中的小插曲”。
对于投资者来说,与其盯着短期的“股价波动”,不如盯紧“合并进展”“研发落地”“订单情况”这三个核心指标——这才是决定长期价值的“关键变量”。毕竟在国产算力的黄金赛道上,“看对逻辑”比“猜对点位”更重要,“陪龙头成长”比“赚短期差价”更值钱。
海光与中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国产算力的未来,还有更大的空间。
注:西风烈推演局——
-推演专业级⁺,资料数据整理差异;
欢迎数剧交流;定有您想要的答案;
-投资不是玄学,而是数据与逻辑的共振;
-每天打开K线,我们看的不仅是波动;
更是资金态度、行业趋势、政策红利的三角验证——
-技术面量价会说话,资金面筹码不撒谎,
情绪面预期藏机会;
-若你问:当下该恐惧还是贪婪?
我的答案永远是:用深度研究替代猜测;
用仓位管理驾驭波动;
-无论是技术形态的疑点,财报数据的盲区;
还是行业政策的推演,我们一起抽丝剥茧。
-专业投资者与市场对话的工具;
不是水晶球,而是工具箱;
-你准备好升级认知维度了吗?
欢迎小伙伴们互动。
【股吧江湖免责申明】
——文能提笔写财报,武能键盘定乾坤——
郑重警告各路黑粉、喷子、马甲怪:
西风烈推演局纵横股吧多年,怼人如算力炼丹——精准、高效、且带液冷降温!
战绩如下:
- 曾用三句话让杠精CPU过载
- 一篇分析让庄家连夜改剧本
- 黑粉来犯?基本活不过我的回复加载完成
不信邪的,尽管放马过来——
但友情提示:
- 若你逻辑薄弱,建议自带《杠精生存手册》
- 若你词汇贫乏,推荐购买《骂人防反指南》
- 若你纯粹找茬……
Ctrl+C’和‘Ctrl+V’是你的宿命,而我的回复将是你的K线——一路向下!
股吧本是论股之地,非骂街之场。
西风烈推演局奉行:
- 数据为矛,逻辑为盾,幽默化干戈
- 对喷子降维打击,对小白授业解惑
- 庄家来了拆剧本,黑粉来了送“封号套餐”
若你理性探讨,我必以诚相待;
若你恶意挑衅——
抱歉,我的键盘已装载‘新质生产力反杠系统’,输出功率10万IOPS,专治各种不服!
最后温馨提示:
- 想体验‘怼到自闭’?欢迎挑战
- 想学习‘优雅对线’?付费咨询 (点赞+关注)
- 若执意撒野——
你的账号会比我分析的ST股退市还快!
落款:
股吧扫地僧·新质生产力嘴P版·专治各种不服
效果保障:
- 黑粉读完沉默,庄家看完流泪
- 小白直呼内行,吧主连夜加精
- 保证100%幽默,1000%杀伤力,附带液冷降温系统防自燃!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资料收集与复盘记录;
不作为您投资参考依据,但不影响点赞+关注;
免责声明完毕——
江湖路远,留个潇洒背影;
有人见山是顶,有人见坑是矿;
小伙伴们全凭内力消化,
毕竟市场如海;浪花自己抓,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