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中车(601766.SH)全链合作伙伴达3.8万余家。其中,主要供应商1.5万余家、核心供应商6900余家,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1万余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75%,带动了万亿规模产业发展。10月17日,中国中车副总裁林存增在中国中车现代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大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表示,中国中车将坚持“技术同源、产业共链、体系融通”的总体思路,将高铁品质延伸至清洁能源装备与氢能产业链,并充分运用数字、智能、绿色、循环等先进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大产业、大融通”多维产业生态。
林存增表示,从蒸汽到电力再到可再生能源,动力能源的变化直接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作为动力能源的需求者和使用者,具有天然的市场感知优势,一直以来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为能源发展提供足量应用场景,有效促进能源发展。
林存增认为,当前,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国际企业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加速研制氢能列车、全自动驾驶等绿色、智能产品。中国中车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集团,要发挥轨道交通装备对能源市场感知的先天优势,推进以氢基能源为动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为应用场景,拉动氢基能源需求。以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齐全的氢能装备作为产业支撑,形成相互促进、支撑和融合的产业体系。
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司长王平称,国家铁路局目前正系统谋划“十五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深入实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依托国家级研发计划、创新平台以及“人工智能+铁路”等前沿方向,全力推动铁路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他强调,国家铁路局将支持构建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联合体”,推动标准互认、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郝立顺则称,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产业生态和发展格局。要深刻认识“链链”融合的重大意义,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引导,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畅通流动。
他强调,必须直面当前在一些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以及工业软件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卡脖子”风险和短板,同时也要着力巩固和提升我们在全系统集成、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的“长板”优势,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在同场大会上,中国中车发布了全国首列氢能文旅列车“氢春号”。林存增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氢春号”氢能列车是中国中车与吉林省共链共建的典型产品,融合了绿色出行和城市文旅特色。中国中车以轨道交通装备为应用场景,氢能装备为支撑,带动“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建设氢能应用新示范,构建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汪忠海对记者表示,“氢春号”具有“零碳”环保的特点,列车内置氢能动力系统,实现零碳排放,运行时无须接触网,为现代城市交通出行提供绿色经济的定制化方案。
就中车长客与吉林省共链共建发展,汪忠海称,未来,中车长客将继续发挥科技创新优势,通过建立全产业链协同机制,加强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配套企业协同,探索产业集群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