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刚刚公布了2025年1月至10月的经营数据,这份成绩单背后的信息量不小。最引人关注的是:公司累计新签合同总额达9579.79亿元,同比增长0.95%,虽然整体增速温和,但结构上出现了明显分化——能源电力业务依然是压舱石,其中风电、水电和抽水蓄能持续高增,而太阳能发电和火电则出现显著下滑。
能源转型下的结构性机会
从细分业务看,能源电力板块新签合同额6195.19亿元,同比增长7.62%。细分项中,风电以1915.59亿元、同比39.74%的增幅表现亮眼;水电更是猛增48.18%,达到1585.32亿元,抽水蓄能作为调节性电源代表也维持在738.16亿元高位。这说明国家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对灵活性资源和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正在加速落地。
但另一边,太阳能发电合同额同比大幅下降34.80%,仅为1436.93亿元,火电更是暴跌42.24%至381.21亿元。这一降一升的背后,正是我国能源结构深度调整的真实写照:光伏进入平价时代后项目节奏放缓,而火电受“双碳”政策压制,新建项目空间被不断压缩。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储能首次单独列示,153个项目合计签约380.08亿元,虽无同比数据,但已释放出公司积极布局电化学储能市场的信号。
境外增长亮眼,国际化战略稳步推进
按区域划分,境内新签合同同比下降4.45%,为7339.95亿元;而境外合同却逆势增长23.88%,达2239.84亿元。这一对比反映出中国电建正加快“走出去”步伐,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建与能源合作持续深化。10月单月签约的坦桑尼亚煤矿开采、几内亚铝土矿道路、南非光伏等项目,都是典型例证。
我看了下近期市场反应,中国电建股价目前处于5.58元附近,日成交超5.5亿元,流动性稳定。结合伴吉云那份分析来看,公司在手订单充足、财务稳健、海外扩张动能增强,长期投资逻辑依然成立。尤其是它在抽水蓄能、大型风光基地EPC总包方面的领先地位,正契合当前电网侧调节能力补短板的需求。
不过我也注意到,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板块整体下滑6.77%,水环境治理更是暴跌72.40%,说明部分传统基建领域仍面临需求疲软的压力。短期来看,市场情绪偏谨慎也在情理之中。
总的来说,中国电建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商”,而是逐步向“能源+基建+绿色低碳”综合服务商转型。只要国家稳增长政策不退坡,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持续推进,它的基本盘就足够扎实。我对它的看法是:短期或有波动,但长期值得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