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2025年前三季度新签合同总额突破9000亿元——确切数字为9045.27亿元,同比增长5.04%。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市场对传统基建央企增长潜力的认知,更折企业在业务结构转型与国际化布局上的实质性进展。
从构成来看,能源电力板块是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前三季度新签合同达5852.28亿元,占总合同额的64.7%,同比增长12.89%。其中,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和数字化业务表现尤为亮眼:公司累计拿下407个抽水蓄能项目,合同金额653.86亿元,同比增长15.26%;新型储能项目142个,合同额366.98亿元;数字化业务新签290个项目,金额123.33亿元。这些“新基建”领域的持续发力,表明中国电建正从传统工程建设商向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加速转型。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的扩张势头强劲。前九个月,中国电建新签境外合同2137.54亿元,同比增长21.45%,占总合同额比重达23.63%。标志性项目包括与沙特阿菲夫可再生能源公司签署的两个光伏项目,合计金额约117.19亿元,涵盖2000MW光伏场区及配套输变电工程。这类高附加值、大规模的国际订单,既体现了公司在全球新能源基建领域的竞争力,也验证了其国际化战略的有效落地。
我怎么看这家公司?
说实话,看到这个数据时我并不意外,但依然感到振奋。中国电建作为老牌基建央企,过去常被贴上“传统”“重资产”的标签,但现在它的增长动能已经明显切换。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项目的快速增长,说明它精准踩中了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节奏。而数字化业务接近300个项目的签约量,意味着它不再只是“修电站”,而是开始参与智慧能源管理、数字电网等更高维度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它的海外布局不再是零星试探,而是成体系推进。21.45%的境外合同增速,在当前地缘环境下实属难得。尤其是在中东地区连续斩获百亿元级光伏大单,反映出中国企业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话语权正在提升。
从二级市场看,中国电建近期股价上涨2.30%,成交额超13亿元,资金关注度明显升温。虽然估值仍处于相对低位,但若“新基建”和海外业务能持续贡献增量,未来的盈利结构将更具韧性。我认为,这不再是一家单纯依赖政策驱动的工程企业,而是一个在能源变革大潮中主动卡位的战略型玩家。
当然,挑战也不少——比如项目回款周期长、海外政治风险等。但至少从前三季度的表现看,中国电建交出了一份超出预期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