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前三季度新签合同破9000亿
中国电建刚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2025年1月至9月,公司累计新签合同总额高达9045.27亿元,同比增长5.04%。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市场预期,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基建与能源工程领域的龙头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境外新签合同达2137.5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1.45%,显示出公司在国际化布局上的显著成效。
从业务结构来看,能源电力板块仍是核心支柱,贡献了5852.28亿元的新签合同,占总合同额的64.7%。其中,水电业务表现尤为突出,新签合同额同比激增68.82%,达到1494.38亿元,而抽水蓄能项目以653.87亿元的签约额成为关键增长引擎。风电同样势头强劲,新签合同1828.74亿元,同比增长54.67%。相比之下,太阳能发电和火电业务则出现下滑,分别同比下降33.36%和46.25%,反映出传统能源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调整。
在区域分布上,境内合同额为6907.73亿元,增速放缓至0.83%;而境外市场则成为主要拉动力量,占比提升至23.63%。公司在东南亚、中亚、非洲和拉美等地区持续斩获大型能源与基建项目,如越南300MW风电、乌兹别克斯坦风储一体化、安哥拉大坝工程等,彰显其“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深度渗透能力。
我怎么看这份成绩单?
说实话,看到这份数据时我并不意外,但依然感到一丝振奋。中国电建作为全球水利水电建设的“国家队”,在抽水蓄能领域的市占率接近90%,这种技术壁垒和先发优势不是一般企业能轻易撼动的。尤其是在当前国内新能源消纳压力加大、电网调峰需求上升的背景下,抽水蓄能正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利好,而电建早已卡位核心赛道。
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些隐忧。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货币资金较年初大幅减少,且资产负债率偏高,偿债压力不容忽视。虽然营收和订单在增长,但利润端并未同步改善,说明行业整体仍处于“以量换价”的阶段,工程类企业的议价能力受限。
从资金面看,近期主力资金连续净流出,股价也处于震荡下行趋势,短期承压明显。但换个角度看,作为“中字头”+“央企改革”+“一带一路”的典型标的,其估值具备一定安全边际,一旦稳增长政策加码或海外项目进入收益兑现期,不排除有修复空间。
总的来说,这份9000亿的订单背后,不仅是规模的胜利,更是战略定力的体现。我依然认为,中国电建的价值不在短期股价波动,而在其不可替代的行业地位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只要现金流管理得当,未来几年有望在新型储能、海外绿电投资等领域打开新的成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