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让“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发彰显。前不久揭晓的2025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别是4个特等奖获奖项目,是中国汽车产业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生动展现了我们在汽车领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坚实步伐。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设立科学技术奖项的初衷,既在于激励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也旨在记录产业技术发展跃迁的足迹。与往年相比,2025年的获奖项目有三大特征,映照中国汽车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
从“单点突破”向“体系化推进”转变。与以往多聚焦于某个特定总成或关键部件的技术突破不同,今年的4个特等奖覆盖混合动力、智能驾驶、电动底盘、电驱动总成等汽车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形成了技术矩阵。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已从局部创新跃升为全产业链协同攻关,创新突破呈现系统化、集群化爆发态势。
从“追赶借鉴”向“攻坚引领”转变。直面行业长期痛点、难点的创新,挑战更大,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更强的引领带动作用。例如,长城汽车通过自主研发填补多个技术空白,此次获得特等奖的“混动四驱智能越野系列乘用车关键技术与应用”(Hi4技术)在动力性能、电池安全、越野性能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为全球越野车型的电动化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技术导向”向“市场验证”转变。科技创新如何才能不停留在纸面上、止步于实验室中?关键在于精准洞察用户需求,并依托高效的工程能力实现快速产品化。Hi4技术等获奖技术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的开发过程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依托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从概念到量产的全流程验证,迅速响应市场变化。中国汽车企业的这种深度融合能力,驱动一项项技术从“书架”走上“货架”,进而释放商业价值、放大社会效益。
奖项之变,背后是行业之变、发展之变。回顾中国汽车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走过了一条艰辛的攀登之路——从最初以市场换技术,到后来逆向开发、集成创新,再到如今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敢于驶入技术“无人区”,形成了包含高效混合动力系统、智能座舱等在内的,符合中国市场需求与基础设施特点的鲜明技术优势。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原创再向技术引领迈进,彰显中国在科研攻关、产业政策、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显著进步,凝聚着一代代中国汽车人坚持长期主义、秉持产业报国初心的志气与精神。这些,都是我们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必不可少的“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技术成果大量涌现,创新活力与迭代速度令全球同行瞩目。更重要的是,源自中国市场的优秀技术与产品的应用场景具有普适性,不仅满足了中国本土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也给全球用户带来更丰富、更经济、更绿色的出行选择,生动诠释了“中国智造”的世界意义。在超大规模市场中淬炼、成长的中国汽车产业,有信心、有条件也有能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添砖加瓦,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演进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时期的发展蓝图,把“规划图”变成“实景图”,惟有奋斗。巩固扩大坚实产业基础、庞大国内市场、完整供应链体系、国家战略引领等优势,在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上持续用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努力攻关,中国汽车产业定能再上层楼,中国式现代化前景无限光明。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