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消散,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汽车”)徐水整车工厂的冲压车间里,2400吨压力机的金属撞击声已准时响起,每一次落锤,地面都随之轻轻震动,仿佛是这座工厂跳动的脉搏……这是长城汽车整车工厂一天的开端,也是其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长城汽车,实地探访公司生产基地、试验室、动力中心等,探寻其从河北保定乡镇小厂崛起为跨国车企的生存逻辑。
创业维艰:
以“每天进步”破局
“每天进步一点点”是长城汽车的文化核心。回顾公司的创业故事,其正是凭借“慢功夫”淬炼“硬实力”,每天进步一点点,在荆棘中一步步闯出生路。
1984年,长城汽车前身长城汽车制造厂(后改名为长城工业公司)在河北保定成立,成立初期主要开展汽车改装业务。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合资品牌与进口车占据主导,长城汽车作为一家乡镇小厂,生存环境可谓艰难。1990年,长城工业公司总资产仅有300万元,背负着200万元的债务,一个月只能卖出6辆改装车,连员工工资都难以发放。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掌舵后,一边钻研技术,一边寻找市场机会。最初,他曾尝试生产轿车,却因无法获得生产目录而停产;此后,他带队赴美国、泰国考察,最终寻找到国内皮卡市场的空白。
1996年,长城工业公司成功下线首款皮卡——长城迪尔(Deer)。这款兼具实用性与性价比的车型,不仅快速打开国内市场,还在1997年实现出口中东。
在1998年的改制中,长城工业公司改名为“长城汽车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该公司再次改制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此后,长城汽车陆续在H股和A股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开启了做大做强的全新阶段。
对此,魏建军感慨道:“早期创业的艰辛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企业要生存和发展,绝不能只靠单一产品和区域市场。改制上市不仅带来了宝贵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倒逼我们建立了完全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透明的财务体系,这是长城汽车能从一家乡镇工厂蜕变为国际化公众公司的制度基石。”
如今,长城汽车已成长为拥有8.2万名员工、年销超百万辆的全球化企业,目前公司旗下拥有六大品牌。今年9月底,魏建军宣布,长城汽车将正式启动超跑项目,首款车型预计于明年年底发布。
技术攻坚:
构建自主研发体系
当初,魏建军赴美考察看到的差距,变成了长城汽车日后在研发上持续高强度投入的直接动力。他表示:“我们坚信,技术是品牌最硬的底气。”
数据显示,过去5年,长城汽车累计投入近500亿元用于研发,2024年研发投入达104亿元,组建起2.3万人规模的工程师团队,平均每4名员工中就有1名工程师。
在长城汽车动力测试中心,一台3.0T V6发动机正在经受着最严苛的考验。透过观察窗,《证券日报》记者看到,持续运转的发动机排气系统烧得通红,仪表盘显示其温度高达950℃。“这台发动机已经连续运转了1000小时,相当于普通用户行驶60万公里。”动力测试中心试验技术负责人张卫向记者介绍说。
据了解,大排量发动机被誉为汽车工业的“技术皇冠”,自主品牌在该领域长期存在技术空白,这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一大痛点。而长城汽车推出的3.0T V6发动机,成功打破了外资品牌的技术垄断。它在1000rpm低速时扭矩达340Nm,1750rpm—3500rpm区间能输出560Nm,配合P2电机巅峰扭矩可达800Nm。扭矩越大,通常意味着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越强劲。也就是说,在汽车起步阶段仅需轻踩油门,便能迅速获得充足的动力响应。
经过持续不断地投入研发,长城汽车已构建起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与制造的完整体系。不仅如此,长城汽车对技术的极致追求,也延伸到了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处。
在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实验室,记者体验了“世界上最安静的房间”。当厚重的隔音门关闭后,本底噪声仅20分贝的环境让人产生强烈的耳鸣感,这是因为长期处于噪音环境后突然进入安静环境,听觉系统会产生代偿性电信号,表现为嗡嗡样耳鸣。“为了降低空调出风口的噪音,我们迭代了17版设计。”实验室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仅这个项目就花了3000万元。
在安全实验室,34个碰撞测试假人组成的“假人天团”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我们用的假人比真车还贵。”实验室负责人笑着说,最贵的Thor假人价值超过1000万元。这个假人体内有206个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肝脏在碰撞中受到的冲击力。
“好技术要经得住极端考验,好产品要对用户安全负责”——这是长城汽车在试验环节的坚守。2008年,魏建军考察日本丰田试验场后提出“要建中国人自己的一流试验场”。2015年,占地114万平方米的徐水试验场建成,包含高速环道、动态广场、测试山等13个测试模块。其中,测试山尤为引人注目。
“测试山共拥有9个坡道,坡度从6%到60%不等。”徐水试验场测试工程师向记者介绍,当测试车爬上60%坡道顶端时,车头几乎与地面垂直,驾驶员视线里只有天空。这里模拟的是野外极端路况,考验车辆动力与制动的极限,Hi4技术的扭矩分配方案就是这么磨出来的。
持续的高强度投入已转化为显著的技术成果。目前,长城汽车已经累计申请专利近5万项,获得授权专利近3万项。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获得授权专利2962项。其中,新能源汽车专利1118项。
生态“出海”:
从单枪匹马到舰队作战
技术与品质的积累,让长城汽车有了“走出去”的底气。在动力实验室22号试验台架前,工程师王岩正在调试一款针对南美市场的弹性燃料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是我们‘出海’战略的重要项目。巴西的乙醇汽油腐蚀性强,我们要确保发动机能够适应巴西市场61%乙醇含量的燃油。”王岩向记者介绍,“我们现在的喷油控制精度可以达到0.25ms,相当于把1分钟分成24万份来控制。这种极致控制让长城汽车的发动机被全球20多家企业采用,包括宝马、雷诺等国际品牌。”
长城汽车的全球化早已超越“产品出口”的初级阶段,转向“生态出海”。
在巴西,长城汽车建立了首个海外全生态基地,带动蜂巢能源、诺博汽车等12家供应链企业集体落地,构建起“研产销服”全链条;在欧洲,德国工厂加速建设,聚焦魏牌PHEV车型与坦克越野生态;在东南亚市场,右舵版山海炮正式推出。
“我们以前是‘单枪匹马’,现在则是‘舰队作战’。”长城汽车海外事业部总经理刘洋道出了长城全球化战略的升级。截至目前,长城汽车已在俄罗斯图拉、泰国罗勇、巴西圣保罗布局三大全工艺整车制造基地及多家KD工厂,全球用户超1500万,海外销售渠道超1400家,海外总销量突破200万辆。
“‘走出去’是汽车产业的一个出路。未来长城汽车将更加全球化,打造国际化的市场。”在谈到未来五年规划时,魏建军表示。
从保定乡间小路到全球赛道,从技术追赶到打破垄断,长城汽车的发展历程,正是以“慢功夫”锻造“硬实力”的生动体现。正如魏建军常说的:“每天进步一点点,时间会给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