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刚刚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三季度成绩单,瞬间引发市场热议。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12.47亿元,同比增长20.51%,创下历史最佳第三季度表现;销量达35.36万辆,同比大增20.2%。但与此同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下滑16.97%,前三季度累计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31.23%。一边是高歌猛进的销售和收入,另一边却是利润的明显收缩,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财报细节来看,长城的业务基本面其实并不弱。前三季度累计销量92.34万辆,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31.67%,海外销量突破33万辆,其中第三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幅接近50%。更值得注意的是,单车平均指导价已突破18万元,20万元以上车型卖出10.13万辆,同比增长超40%——这意味着高端化战略正在落地,品牌溢价能力在提升。
然而,利润的下滑也并非无迹可寻。长城方面明确解释:为加速构建直连用户的新渠道模式,并加大新车型上市宣传与品牌建设投入,导致成本上升,影响了当期收益。第三季度推出的全新坦克500、哈弗大狗PLUS等多款新车,背后必然伴随着营销、研发、渠道重构的大量支出。里昂证券也在研报中指出,尽管毛利率微降至18.4%,净利润低于预期,但仍重申“跑赢大市”评级,目标价21港元,显示出对长城长期战略的认可。
说实话,看到这份财报,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担忧,而是理解。在我看来,长城当前正处在一次关键的战略转型期——从传统车企向直面用户、技术驱动、品牌高端化的综合出行服务商跃迁。这种转型注定不会轻松,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兼顾“规模”与“利润”的双重最优解。它需要真金白银地投入,尤其是在用户运营、品牌塑造和新技术推广上。
而且别忘了,长城的高端化路径已经初见成效。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快速增长,海外市场持续扩张,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这些都是未来盈利能力修复的基础。里昂下调盈利预测但维持评级,恰恰说明资本市场看的不是季度波动,而是长期价值。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次利润下滑是危机,反而像是一次“成长的阵痛”。只要投入的方向是对的——比如技术积累、品牌升级、渠道革新——短期的利润牺牲,换来的是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高的竞争壁垒。接下来的关键,是看长城能否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逐步优化成本结构,把“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盈利。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现在的低利润,或许正是未来高回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