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的下一程在哪里?这是中国汽车人一直在砥砺探索的方向。
近两年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登顶全球市场销冠。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进一步提升至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10年蝉联全球冠军。
核心电动化、智能化技术正实现全栈自研。800V高压平台、5分钟快充技术量产应用,中国汽车从跟随走向“引领”,开始掌握决定未来的话语权。这是由一大批中国车企共同创造的历史。
但繁荣背后也有危机。
中国汽车要如何长远发展?“汽车工业列为了我们重点发展的支柱工业,不要让这么多年的心血,打了水漂。”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永远是那个鸣响行业警钟的人。“要是鬼灯我一定要把它吹灭了,让这个行业得到健康的发展。”魏建军近日表示。
更难能可贵的是,魏建军一直在探索走出这一怪圈的路径。魏建军说:“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这三四十年,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践行者,也是想做捍卫者。”
他指出,必须加强汽车产业的治理,“求是,才能让行业得到健康发展。”他依旧在重申汽车产业的长期主义,正如他此前强调的:“做事还是要看长一点,不是解决当下的问题,是解决未来的问题。”
价格战背后,规模扩张反噬利润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 年汽车行业利润为 4623 亿元,同比下滑 8%,行业利润率 4.3%,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的平均水平。
对比来看,在盈利维度,尽管日系车在中国市场有式微的迹象,在全球市场面临能源变革的挑战,但2024年,丰田的净利润却依旧领先。财报显示,丰田2024财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6%至4.8万亿日元,这依旧是比亚迪、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吉利等七家主流车企净利润总和的3倍。
在国内市场,中国车企的盈利分化也正在加剧。传统品牌面临燃油车份额下滑、新能源转型迟滞及价格战的多重压力,利润空间持续收缩;新势力阵营则因高额研发投入、产能爬坡周期与市场红海竞争,多数仍挣扎于盈利线之下。
乘联会数据显示,去年,新能源车新车平均降价1.8万元,降幅已经高达9.2%;燃油车平均降价1.3万元,降幅为6.8%。
今年开年,这一情况还在持续。据乘联会统计,2025年1月~2月共有28款车型降价,其中新能源车有20款。在降价的幅度中,纯电动车型降价幅度最大,平均降价3.9万元,降幅17%。
价格倒挂现象,折射出行业从规模扩张向盈利突围的转型阵痛。
“电动车健康发展,不能被资本过度裹挟,任何的商业都需要有利润赚钱造血持续投入,才能得到发展,我们尊重资本,但是不能过度的资本化。”魏建军近日再次道出他的商业思考。
无底线降价是饮鸩止渴,透支的是整个产业的未来。魏建军早已有判断,“这种无底线的降价,都不盈利。企业不盈利,哪有走得远的?”
魏建军的判断一次一次被证实。
在降价周期中,消费者也要频频为“价格背刺”买单。不少车主刚提车便遭遇官降潮,甚至出现“新车未出店,指导价先跳水”的场景。魏建军还观察到,某些车企会将库存时间较长的新车注册为二手车,以 “0公里二手车” 的形式出售,这样既能快速处理库存提升销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新车长时间库存导致的贬值。
价格战短期带动流量,但行业利润水平整体承压。部分头部车企在财报中披露盈利能力下滑,部分车企已连续多个季度处于亏损状态。在高强度投入与低回报之间,有的企业面临盈利模式优化、研发支出压缩、人员成本控制等多重压力。
当前,企业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坚持长期投入、守住研发阵地,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看点。
但长城的定力在于,“长城汽车就是我们不赚钱,或者少赚钱,也要质量优先。”魏建军表示。
在激烈竞争中,长城一直坚持的是丰田的精益化管理模式,用自己的长期主义破局。如今,长城坚持拼研发投入与产出。2024年长城的研发投入超110亿元,还推出了越野场景分级标准与混动四驱技术,单车净利润逆势提升至1.03万元。
其实全行业的转型警钟已经敲响,当下中国车市已全面迈入存量红海周期。中汽协数据显示,2018年后,中国汽车销量连续三年呈现负增长,行业转入2%-3%的微增长通道。在“增量见顶、存量竞争”的博弈中,单纯依靠销量扩张的盈利模式失效,倒逼车企转向精细化运营的深水区竞争。
与此同时,为了行业健康发展,魏建军再次表明:“我根本就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我只不过做了一点良心上能让我过得去的事儿,把车做好这是我分内的事。”
出海狂飙,终局是行稳致远
中国汽车寻路何方?一个基础的认知是,中国汽车的真正增量战场已然转向全球——加速出海不仅是行业共识,更是重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方向。
长城汽车已经深耕海外28年,深谙海外市场的经营之道。魏建军表示也开始频频与外国领导层见面、推进长城汽车与当地的合作。
就在5月12日晚,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与卢拉总统见面。魏建军强调,“长城汽车秉持长期主义,坚持以合规经营为底线,充分尊重当地文化,真诚对待合作伙伴、经销商及员工,坚定把品质和服务放在第一位。”
“自1997年长城皮卡出口海外,长城汽车已经出口至170多个国家。长城汽车海外销售渠道超1400家,全球用户超1500万,海外累计销量超190万辆。”长城汽车CGO李瑞峰此前透露。
达成这一成绩并不容易。作为长城汽车海外市场的掌舵者,魏建军最近还分享了他的秘诀——诚信,“中国汽车融入全球不能投机取巧”。
他认为,诚信是品牌声誉,更是企业基石,驾驭海外汽车市场需遵纪守法讲诚信。而当前,中国汽车出海还存在很多改进空间,他认为,车企出海应该时刻自我拷问,“汽车产业拼的不光是技术、还要拼供应链,我们去融入海外市场,要在海外遵纪守法诚信。”不仅如此,在魏建军看来,诚信问题还关乎着中国汽车的诚信问题,是国家脸面问题。
与此同时,要走向海外,中国汽车必须破除利润黑洞的恶性循环。魏建军还谈到了他对海外市场的观察,国内市场的无序降价策略已波及海外。
中国品牌出海也早已不是蓝海市场。中国汽车出海仍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品牌信任度不足、地缘政治风险等挑战。
与其他车企不同的是,长城的解法是“生态出海”策略,成为长城在海外市场有口皆碑的秘诀。
具体来讲,“生态出海”是通过构建全球化研产销体系,实现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全面出海。在研发端,于日本、德国、美国等多地设立研发中心,针对不同市场开发差异化产品;在生产端,除俄罗斯、泰国工厂外,还在巴西、马来西亚等地建KD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在供应链方面,既与博世、采埃孚等国际供应商深度合作,又推动零部件海外建厂,降低物流成本。
在生态出海的同时,长城还在通过高端化战略和Hi4混动技术等的技术输出,打破海外市场对中国车“低端廉价”的刻板印象,推动中国汽车从“性价比”向“技术品牌”转型。
“现在在非洲市场,柴油汽车非常好卖。”魏建军以非洲市场为例,揭示了全球汽车需求的多样性。他提出,服务全球市场实际上需要全动力解决方案——同步推进纯电、混动、燃油等多路线研发。
“谋求全球化发展,是汽车产业的天然属性。推动中国汽车走向世界,打造中国智造新名片,就是我们这一代汽车人的使命。”魏建军曾提到。然而,要走出去,更重要的是注重长远利益。正如他曾反复提及的,造车是一场马拉松,唯有行稳才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