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释放重磅政策信号。本次发布会聚焦“整治内卷式竞争”与“稳经济政策落地”两大核心议题。这不由得让汽车行业从业者们想起了一条旧闻——在2024年9月央视《中国经济引力场》直播中,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言,汽车行业市场秩序需要规范。
彼时,魏建军坚定反对汽车行业的恶性竞争。比如在智驾概念热火朝天时,他强调安全为本,反对任何脱手驾驶等激进行为和过度宣传;用数据阐述隐藏式门把手“弊大于利”;将行业通用方案包装为“首创技术”过度营销……
促良性竞争战略:
从企业家箴言到政策行动
得益于国内产品结构优化和海外销售增长,长城汽车2024年实现了大踏步前进。今年3月28日,长城汽车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实现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97.35亿元,同比增长101.4%。
当全行业面临“价格战”挑战时,长城选择收缩低端产品线,高端品牌坦克2024年全年销售23.1万辆,托举公司整体单车收入达16.38万元,较2023年提升2.30万元,增幅约16.3%。
在魏建军看来,汽车企业的研发、安全和质量都由成本构建,如果企业无法维系正常经营,只能从减少研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投入做文章,在产品更新换代时“偷梁换柱”,通过减配降本,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转型阵痛中加速市场出清,价格竞争引发的结构性调整正倒逼行业生态优化。2024年,部分企业在技术储备与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时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承压、服务体系失能,不仅造成用户服务保障难题,更暴露出产业链资源错配风险。
这场触及全行业的深度变革,实则是从粗放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经之路,既需要政策引导建立产能预警机制,更考验企业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战略定力。
在此背景下,政策导向与企业实践逐渐形成深度协同。随着相关部门加速构建新能源汽车产能动态监测体系,通过科学预警机制优化行业资源配置。一系列政策部署与魏建军倡导的“产业投资需遵循市场规律,避免低效产能重复建设”形成战略共振,共同指向产业生态的长期健康化发展。
智驾安全:
激进宣传遇冷与务实路线崛起
事实上,魏建军对行业现象的叩问还有很多。过去一年汽车行业上演了智能驾驶竞赛,对辅助驾驶的宣传也越来越偏离航道,但是在长城汽车高管的各种辅助驾驶测试直播中,都反复强调法规不允许、驾驶者也不能脱手驾驶。
魏建军强调,辅助驾驶的作用是“辅助”,系统不能喧宾夺主。智能驾驶应以安全为根基,其旗下魏牌高山MPV通过三重高强度车身、冗余传感器配置及严苛测试标准,将安全作为技术迭代的核心指标。
面对行业自驾浪潮,魏建军清醒且冷静,认为辅助驾驶不是脱手狂欢,安全是汽车作为驾乘工具提供给用户的必要保证。
另外,在今年5月4日的魏牌全新高山直播中,魏建军谈到了隐藏式门把手这一设计的质疑,“对减少风阻的贡献微乎其微”“重量大、密封性差、噪声大,且必须靠电驱动,存在安全隐患”。4天后,工信部正式立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提出目前市面上的隐藏式车门把手产品正暴露诸多安全隐患问题,要从安全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设计规范。
这种对工程本质的坚守,在技术研发领域同样见效。2022年至2024年,长城汽车研发总投入(含资本化)超330亿元,授权专利数量连续三年位居中国民营车企第一。在新能源领域,其钙钛矿光伏组件量产效率突破18%,氢能“制—储—运—加”全产业链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在全球化布局层面,长城汽车通过深度本地化战略提升全球产业链韧性。其泰国罗勇工厂2023年本地化率超50%。2024年海外销量占比36.8%,营收贡献近40%。在东盟市场,长城以泰国为支点,逐步扩展至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事实上,魏建军的每一次发声都是在反复强调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强调底线思维。汽车企业的发展不能违背物理原则,违背底层逻辑,违背相关法规,这一观点贯穿他35年的造车生涯。
可以看出,从政策制定到市场选择,从技术路线到商业逻辑,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规模崇拜到规则敬畏的深刻转型。在这场变革中,长城汽车以务实路线的崛起,预示了理性繁荣时代的到来——坚持底线思维的企业,终将显露真金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