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出手!中国中铁350万股回购落地
中国中铁于2025年10月21日首次实施股份回购,共购回A股350.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142%,成交价格区间为5.63元至5.73元/股,总金额达1999.98万元(不含交易费用)。这是该公司在2025年6月股东大会通过回购方案后的首次实际行动。根据公告,此次回购资金总额计划在8亿元至16亿元之间,回购价不超过8.50元/股,方式为集中竞价交易,且回购股份将全部注销,用于减少注册资本。
这一动作标志着中国中铁正式进入实质性资本运作阶段。从时间上看,距离其6月20日获得股东批准已过去四个月,选择在此时点启动回购,或与当前股价处于相对低位有关。数据显示,当日公司A股收盘价为5.71元,接近近期震荡区间的支撑位5.43元,具备一定的安全边际。
回购背后的信号与逻辑
我始终认为,在国企中推行股份回购并用于减资,并不多见,尤其像中国中铁这样体量的基建巨头。这次操作不仅仅是财务行为,更是一种市场态度的表达。通过注销股份实现减资,直接提升每股净资产和未来ROE水平,对长期投资者构成实质性利好。
更重要的是,这释放出管理层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当前股价明显低于8.5元的回购上限,说明操作具备充足空间。结合今日主力净流入3276万元、股价站上五日均线来看,市场对此反应积极。虽然公司财务评估显示“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货币资金沉淀较差”,但在行业整体承压背景下,仍能拿出真金白银推进回购,至少表明其现金流管理尚可支撑短期资本支出。
看待中国中铁,不能只看财报数字
在我看来,评价中国中铁这样的央企龙头,必须跳出单纯的财务指标框架。它身处工程建设行业,而这个行业正处在结构性调整期——传统基建增速放缓,但高铁、城市群轨交、现代化交通网络仍在持续投入。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客运量创历史新高,背后正是以中国中铁为代表的企业在默默支撑基础设施升级。
尽管短期趋势处于下跌状态,技术面也未出现明显拐点信号,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当前股价位于布林带中轨与上轨之间,显示多方力量正在逐步积累。叠加本次回购带来的信心提振,或许正在酝酿一次估值修复的机会。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经营性负债比率高企、现金流对货币资金的消耗压力,都是实打实的挑战。但正因为如此,这次主动减资才显得更有意义——不是为了炒作股价,而是优化资本结构的务实之举。
总的来说,我不认为这次回购是短期“作秀”。在一个政策持续支持设备更新、消费拉动投资的宏观环境下,中国中铁的行动,可能预示着更多蓝筹国企将开启价值管理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