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出手了——2025年10月21日,公司首次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A股股份,合计350.75万股,占总股本的0.0142%,成交价在5.63元至5.73元之间,动用资金约1999.98万元(不含交易费用)。这是其今年6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中国中铁回购公司部分A股股份方案》后的实质性第一步。根据计划,此次回购将使用自有资金及专项贷款,总额不低于8亿元、不超过16亿元,价格上限为8.50元/股,且回购股份将全部注销,直接减少注册资本。
回购背后的信号
这次动作虽然单日规模不大,但意义不一般。作为大型央企上市公司,中国中铁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启动股份回购并明确“减资”,释放出两个清晰信号:一是管理层认为当前股价未能反映公司内在价值;二是公司现金流稳健,具备执行大规模回购的能力。从二级市场表现看,公告当日公司股价报收5.71元,涨幅1.60%,成交量达1.3亿股,成交额7.39亿元,显示出市场对这一举动的积极回应。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回购并非为了股权激励或维稳股价,而是直接注销。这意味着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有望被小幅增厚,是对全体股东利益的实质性回馈。结合近期全国铁路客运量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累计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可以看出,中国中铁所处的基建与交通运营环境正处于持续回暖通道中。铁路网络扩张、高铁高标运营以及旅游专列等新型服务的增长,都在支撑行业基本面改善。
我怎么看这步棋?
说实话,我对中国中铁这波操作是认可的。在一个流动性充裕但资产定价普遍偏低的市场环境下,龙头企业主动进行真金白银的回购并注销,是一种负责任的资本管理行为。它不像某些公司只喊口号不落地,也不像一些企业用回购来掩护大股东减持。中国中铁把钱花在“刀刃上”,目标明确:优化资本结构,提升股东回报。
而且你看它的回购价上限定在8.5元,而目前股价还在5.7元左右,说明还有足够的执行空间。如果后续能持续按节奏推进,最终完成8亿甚至更高额度的回购,那对估值修复会形成有力支撑。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经济稳中有进、GDP同比增长5.2%的大背景下,基建依然是托底经济的重要力量,设备工器具投资增速高达14%,也为中铁这类企业的订单增长提供了保障。
当然,一次回购改变不了长期趋势,关键还要看未来项目回款、资产负债率控制以及盈利能力是否稳定。但我愿意把这次回购看作一个积极的开端——当一家万亿级央企开始重视市值管理,或许意味着整个蓝筹板块的价值重估正在悄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