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新签合同近4800亿,中国中铁稳中有进
中国中铁2025年第三季度新签合同额达4762.3亿元,这一数字迅速引发市场关注。根据公司10月21日发布的经营数据公告,前三季度累计新签合同总额为15849.2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境内业务签约14182.8亿元,同比增长1.0%;而境外项目表现尤为亮眼,新签合同额达1666.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5.2%,显示出公司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的显著成效。
从细分业务来看,工程建造仍是核心支柱,前三季度累计新签合同10651.7亿元,尽管同比微降1.9%,但体量依然庞大。装备制造和金融物贸板块出现下滑,尤其是装备制造同比下降17.6%,反映行业需求或成本压力可能仍存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资产经营业务爆发式增长108.6%,达到1512亿元,成为最大亮点,表明公司在盘活存量资产、提升运营效率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新兴业务保持稳健增长,达2202.1亿元,同比增长4.3%,体现出多元化布局的持续深化。
在房地产方面,特色地产签约金额为240.2亿元,同比增长5.5%,但新增土地储备同比减少31.4%,开工与竣工面积也呈现分化态势,说明公司对地产板块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投资策略。
我看中国中铁:稳增长背后的结构性变化
说实话,看到这个数据的第一反应是——“稳”字当头,但结构已悄然生变。作为传统基建龙头,中国中铁能在整体工程建造业务略有下滑的情况下,依靠资产经营和境外市场的强劲拉动实现总合同额正增长,这本身就说明公司的战略调整正在起效。
我尤其关注到资产经营板块超100%的同比增长。这不是偶然波动,而是企业从“建设驱动”向“运营增值”转型的明确信号。这类业务通常具备现金流稳定、周期性弱的特点,长期来看有助于改善公司盈利质量。结合当前国家推动基础设施REITs、鼓励国企提升资产证券化的政策背景,我认为这一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另外,境外合同额增速远超国内,达到35.2%,这在全球地缘局势复杂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难得。虽然公告未披露具体项目分布,但从趋势看,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耕已进入收获期。
当然,也不能忽视隐忧。财务评估显示公司存在经营债务压力大、货币资金沉淀较差的问题,且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这意味着规模扩张的同时,盈利能力与现金流管理仍面临考验。
综合来看,中国中铁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转型。短期股价受制于行业整体估值偏低和技术面震荡,但中长期逻辑正在重构。如果能在控制负债的同时继续释放资产运营潜力,这家巨头或许正站在价值重估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