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迟来的"透明风暴"
白银有色最近摊上事了。这家老牌有色金属企业因为一笔30亿元的理财产品信息披露问题,被甘肃证监局开出400万元罚单,五名高管也连带受罚。这场始于2017年的理财风波,直到2024年才画上句号,而投资者们却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对资金风险毫不知情。
消失的"理财说明书"
事情要从七年前说起。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间,白银有色陆续购买了30亿元理财产品。这本是上市公司常见的资金管理操作,但蹊跷的是,这些产品在2019年就出现了未按期收回的情况。更令人费解的是,公司在2019年至2024年的年报中,虽然披露了理财产品的期初期末余额,却对"产品未能按期收回"这一关键风险只字未提。
这就像买了一份保险,保险公司只告诉你花了多少钱,却不说明具体保什么、怎么理赔。对于投资者来说,缺失的正是最需要了解的"产品说明书"部分。直到2024年12月,这笔理财资金才全部收回,而在此期间,市场对这笔巨额资金的去向和风险一无所知。
高管们的"集体沉默"
监管调查显示,从董事长王普公到时任财务总监徐东阳,多位高管对理财产品未能收回的情况心知肚明,却集体选择了沉默。这种"知情不报"的行为,最终让公司付出了880万元罚款的代价。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处罚决定公布的同一天,上交所还对相关高管予以通报批评,并将处分记入诚信档案。
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年5月,还有分析指出公司"亏损收窄、盈利能力上升"。如今看来,这种表面向好的趋势与长期存在的信息披露问题形成了微妙对比。或许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上市公司财报就像冰山,露在水面上的数字只是很小一部分。
信披监管的"温度计"
这起事件恰逢监管部门对信披违规保持高压态势。就在同一天,全国还有五家上市公司因类似问题收到罚单,罚款总额近亿元。这种密集处罚释放出明确信号: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起事件再次提醒: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与财报数据同等重要。就像买房子不能只看户型图,还要了解建筑质量一样,投资决策也需要多维度考量。白银有色表示处罚不会影响正常经营,但市场会如何消化这份迟来的"透明账单",或许还需要时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