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刚刚发布了2025年1—10月的经营情况简报,数据相当亮眼。全公司累计新签合同额达3126.7亿元,同比增长势头稳健,其中国内市场贡献了2526.09亿元,海外市场也突破600亿元大关,达到600.61亿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仅在10月份,公司就落地了多个单笔超5亿元的重大项目,合计金额超过100亿元,释放出明显的订单加速信号。
从业务结构来看,建筑工程承包依然是基本盘,新签合同数量高达2419项,金额达3006.14亿元,占总合同额的九成以上。其中化学工程板块尤为突出,实现合同额2496.05亿元,在总量中占比接近80%,显示出公司在主业上的强大竞争力和行业地位。此外,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新兴领域也在稳步拓展,尤其是环境治理类项目虽数量不多(仅34项),但合同金额已达61.94亿元,单项目平均规模远高于其他类别,说明这类项目正朝着大型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业及新材料销售、现代服务业等多元化业务也在逐步起量,分别实现86.74亿元和5.27亿元合同额,虽然占比不高,但代表了公司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战略意图。
地域分布上,境内合同仍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八成,但境外600.61亿元的合同额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工程市场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一成绩反映出中国化学在海外市场的持续深耕能力。比如公告中提到的“阿曼Marsa液化天然气项目”增补合同,金额约6.2亿元人民币,正是其国际化布局的又一实证。
再看10月的重大合同清单,几个关键词跳了出来:煤化工、生物制造、循环经济、可持续航空燃料。张掖晋昌源120万吨捣固炼焦项目、陕煤榆林1500万吨煤炭分质利用项目、新疆天熙100万吨玉米生物制造产业园……这些项目不仅体量大,而且高度聚焦国家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方向。特别是多个涉及废塑料、废橡胶回收利用以及可持续航空燃料的项目出现,表明中国化学正在积极参与“双碳”战略下的产业重构。
说实话,看到这份公告时我有点意外。今年以来建筑行业整体偏弱,不少央企工程企业都在收缩战线、控风险,但中国化学却能保持合同额稳定增长,甚至在高技术门槛的化工、新材料领域持续斩获大单,这背后一定是技术和集成服务能力的长期积累在起作用。它的模式不是简单“施工队”,而是提供从设计、采购到建设(EPC/PC)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尤其在煤化工、合成材料等领域具备不可替代性。
而资本市场似乎还没完全反应过来——最新股价7.67元,微跌0.26%,成交额3.34亿,属于正常波动。但我认为,随着四季度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叠加明年基建稳增长政策可能加码,中国化学的基本面韧性值得重新评估。特别是在当前强调“新质生产力”和高端制造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这家低调的化工工程龙头,或许正在迎来被低估后的价值重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