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能源近日发布公告,其控股股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三峡集团”)再度出手,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股份870万股,耗资约3711万元。这是自2025年4月宣布为期一年、规模在15亿至30亿元之间的增持计划以来的最新进展。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已累计增持18,628.81万股,合计金额达79,587.38万元,占公司总股本比例提升至约0.65个百分点。尽管动作频频,但公告明确指出:本次增持计划尚未实施完毕。
从时间线来看,此次增持集中在2025年10月9日至11月21日之间完成,属于原定增持周期(2025年4月9日至2026年4月8日)的后半段。虽然当前累计增持金额接近8亿元,尚处于计划区间下限的过半水平,但考虑到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及金融机构专项贷款,后续仍有充足操作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增持未设定固定价格区间,而是强调“结合资本市场行情择机开展”,显示出三峡集团对市场节奏有一定判断和灵活性。
与此同时,三峡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长江三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三峡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增持前合计持有公司股份比例已达52.64%(其中三峡集团直接持股28.18%,一致行动人合计24.46%)。此次增持虽未改变控制权结构,但进一步巩固了国有资本对这家新能源上市平台的支持态度。
看到这份公告,我第一反应是:这不是简单的市值管理动作,而是一次战略层面的信心表达。作为央企背景的能源巨头,三峡集团在此时点持续推进增持,背后或许有两层深意。一方面,当前新能源板块经历前期调整,估值处于相对低位,正是优质资产配置的窗口期;另一方面,国家对于清洁能源发展的长期导向没有改变,光伏、风电等业务仍是政策支持重点。在这种背景下,大股东用真金白银入场,既是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安抚,也是对未来行业地位的战略卡位。
更让我关注的是,这次增持采用“不限价、分步走”的策略,说明操作方并不追求短期股价刺激,而是着眼于中长期控股权稳定与资本运作空间。这种稳健风格符合大型国企的一贯逻辑,也给市场传递出一种“托底而不炒作”的信号。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未必意味着股价会立刻起飞,但它确实降低了下行风险,尤其是在市场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
当然,公告里也提示了风险:“资本市场情况变化可能导致计划延迟或无法实施”。这句话看似常规,但在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利率环境不确定的当下,并非空谈。未来是否能顺利完成全部增持,还要看资金安排与市场时机的配合。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资本秀,而是一场有节奏、有准备的布局。我倾向于认为,这场增持不只是为了护盘,更是为三峡能源在未来能源格局中的角色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