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实在话:对那些想靠成长赚钱的公司,得先看一个关键,每往里面投1块钱,长期能不能赚回比1块多的钱。要是公司总喊着要成长,却需要不断往里砸钱,最后赚的钱还没投的多,那这种成长就是个陷阱,反而会坑了买它股票的人。
那三峡能源是不是这种陷阱型成长的公司呢?咱们掰开揉碎了说。
先看最核心的赚钱能力。这里说的赚钱能力,对股东来说主要看归母净资产收益率(ROE),简单说就是股东每投100块,公司一年能赚多少钱。2023年,三峡能源的这个指标约8.9%,到了2024年,就降到了约7.2%,相当于100块投资的年回报少了1.7块,越来越薄。更关键的是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这个指标要算上股东投的钱和从银行借的钱,看公司整体的资本使用效率:2023年还能到5%左右,2024年就跌到了约4.1%。这个水平啥概念?差不多和长期国债收益持平,扣掉通胀后,基本等于投钱不赚钱。
再看公司的热闹和实在能不能对上:2024年三峡能源的营收(卖电等业务的总收入)确实涨了约11.8%,但归母净利润(股东能分到的纯利润)反而降了约14.5%,典型的看着卖得多,实则赚得少。为啥会这样?核心是两重压力:一是电价降得厉害,2024年风电上网电价同比降了约7.9%,光伏更甚,同比降了25.6%,卖一度电赚的钱直接少了;二是固定成本压得狠,公司一直在建新项目,新电站建好后,每年要算折旧(比如风机、光伏板慢慢变旧的损耗),2024年固定资产原值约2100亿元,按行业平均折旧率算,一年折旧就约100亿元;再加上建项目借的钱越来越多,2024年有息负债约2200亿元,光利息支出就约43亿元,这两项加起来,差不多吞掉了总营收的21%,利润自然被挤得没多少了。
这背后其实是新能源行业的天生短板:建风电场、光伏电站太“烧钱”,每发1瓦电的设备和建设成本要1.3到1.5元,建一个700-800万千瓦的电站(差不多是三峡能源2024年新增的规模),得花上百亿。而且这些项目回本慢,比如公司的阳江青洲海上风电项目,内部收益率(IRR,衡量项目赚钱效率的指标)只有6%-6.5%,要20多年才能收回成本,中间还得看政策脸色!以前有补贴托底还好,现在补贴退坡,电价又市场化波动,赚钱难度越来越大。
但三峡能源还在“逆势扩张”:2024年国内整体新能源投资同比降了约20%(其中集中式光伏降了约50%),可三峡能源仍在加力建项目,全年新增装机约780万千瓦(其中60%是成本更高的海上风电),还有约1600万千瓦的项目在排队建设。这种靠砸钱换规模的模式,反而让资产效率”变低了:2024年固定资产同比增了18.85%,但营收只增了11.8%,相当于买了更多机器,却没多产出多少真金白银。
这种“成长”慢慢就会反过来坑投资者。比如2024年公司赚的净利润约61亿元,其中70.5%(约43亿元)要用来还贷款利息,剩下的钱本就不多,未来要是再建新项目,可能还得通过增发股票融资,以2024年末总股本286亿股算,若增发10%,老股东手里的股份会被稀释约8.3%,分红也会更少(2024年股息率仅1.57%,分红率约30%,远低于长江电力3.5%的股息率和70%以上的分红率)。更别说新能源技术更新快,要是以后钙钛矿电池、更高效的风机普及,现在建的部分电站可能就不值钱了,2024年公司已计提了约1.6亿元的固定资产减值,未来这种风险还可能增加。
短期来看,三峡能源这情况很难改:接下来2-3年,之前在建的1600万千瓦项目会陆续完工转固,折旧和利息支出还会年均增10%-15%,赚钱效率(ROE)可能进一步降到5%-6%。长期能不能好转,全看它布局的储能、氢能等新业务能不能起来,但那又得再投上千亿,而且技术路线成不成、能不能赚钱,现在还说不准。
对比下来就更清楚:同样是电力公司,长江电力靠水电赚钱,水电厂建好后不用总砸钱维护,2024年ROE稳定在15%以上,资产负债率仅55%,分红也扎实——这才是巴菲特说的真成长,每投1块钱能赚回更多。而三峡能源现在更像“靠烧钱换规模”,每投1块钱赚不回1块钱,刚好踩中了巴菲特警告的成长陷阱。
对投资者来说,与其盯着它的扩张规模,不如多盯三个关键指标:2025年ROE能不能稳住7%以上、新建项目的IRR能不能回升到7%以上、资产负债率能不能降到65%以下。这些才是判断它能不能跳出“成长陷阱”的核心,不然再高的成长速度,也可能是看着热闹,实则亏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