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能源(SH600905)$满仓套牢,你算那根葱,只要内容属实,怎么发表文章是我的自由。
一、引言
《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案(2025-2027年)》被某人认为会给三峡能源带来多方面利好。然而,深入分析后会发现,这种观点存在高估与片面性。在当前新能源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迅速、政策落地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该政策对三峡能源的影响十分必要。
二、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与产业升级的现实困境
(一)资源竞争激烈,政策倾斜存疑
虽然政策支持大型清洁能源项目,但资源并非会必然向三峡能源倾斜。从海上风电项目来看,据2024年行业数据,国家电投、华能等企业在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上与三峡能源差距逐渐缩小,在项目开发速度和技术创新上也不相上下 。例如,国家电投在江苏如东的海上风电项目,通过技术优化使单位千瓦建设成本降低了约8%,在成本控制上优于三峡能源部分项目。在陆上光伏方面,2024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中,三峡能源的市场份额仅为10.5%,落后于国家能源集团和国家电投。政策资源分配需综合考虑项目成本、技术先进性、带动就业等多因素,三峡能源难以凭借规模和背景就确保获得更多资源。
(二)新兴业态技术突破艰难
光热发电、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等新兴业态技术研发难度极大。以光热发电为例,关键的高温熔盐储能技术仍被国外少数企业垄断,国内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至少5 - 8年的差距。三峡能源虽加大研发投入,但2024 - 2025年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2.8%,低于行业平均的3.5%。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系统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技术瓶颈尚未突破,三峡能源相关示范项目进展缓慢,距离商业化应用仍需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 。
三、绿色电力市场需求与交易机制的不稳定因素
(一)绿电市场需求增长缓慢
制造业企业在选择电力供应时,成本是关键考量因素。绿电由于发电成本较高,价格普遍高于传统火电。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绿电平均上网电价较传统火电高出0.15 - 0.25元/千瓦时,这使得多数制造业企业缺乏采购绿电的动力。尽管政策鼓励绿电消费,但目前缺乏具体的补贴和激励措施细则,企业难以从中获得足够的经济效益。例如,在高耗能的钢铁行业,使用绿电将使生产成本增加约10%,企业很难承受。
(二)绿电交易与碳资产开发风险重重
即使三峡能源推动的福建长乐等海上风电项目进入国家首批CCER公示,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根据国际经验,碳资产交易价格波动剧烈,如欧盟碳市场在过去五年中,碳价最高达到100欧元/吨,最低时仅为30欧元/吨 。此外,随着国际碳市场规则的变化,如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实施,对国内碳资产开发和交易提出了新的挑战,三峡能源的碳资产开发模式可能面临合规性风险。
四、产业链协同与技术创新的阻碍
(一)产业链协同效率低下
三峡能源的“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各自为战现象严重。例如,风机制造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选用低成本但质量稍逊的零部件,影响整个海上风电项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024年,因产业链协同问题导致三峡能源海上风电项目工期延误的情况发生了3起,造成了约5000万元的经济损失。
(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困难
在风机大型化、光热聚光系统等技术研发方面,三峡能源虽取得一定成果,但距离大规模应用和商业转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16兆瓦以上大容量风机在材料强度、叶片设计等方面仍存在技术难题,导致实际应用中故障率较高。光热聚光系统技术虽有进展,但在成本控制和稳定性方面还无法与传统光伏发电技术竞争,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替代。
五、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合利用的政策落地难题
(一)土地政策执行复杂
废弃矿山、荒漠等区域的土地复合利用涉及复杂的土地权属问题和生态保护要求。以安徽阜阳漂浮式光伏电站为例,项目前期为解决土地权属纠纷,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审批周期长达18个月,比预期延长了6个月。同时,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项目开发形成了严格限制,部分项目因生态评估不达标而被暂停或整改。
(二)生态经济效益难以平衡
三峡能源的“新能源+生态修复”模式在实际运营中面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平衡的问题。库布其沙漠光伏治沙项目,治沙成本高昂,每年每亩治沙成本约为800 - 1000元,而光伏发电收益在扣除运营成本后,需8 - 10年才能覆盖治沙成本。此外,受风沙等自然因素影响,植被存活率仅为65%左右,生态修复效果难以持续稳定。
六、绿色金融与资金支持的不确定性
(一)绿色金融工具竞争激烈
新能源行业对绿色金融工具的争夺异常激烈。三峡能源在申请绿色专项贷款、发行绿色债券时,面临来自众多企业的竞争。2024年,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增长迅速,但三峡能源在新增绿色债券发行中的份额仅为8.5%,低于国家电投和华能。同时,绿色金融工具的审批标准和流程不断变化,增加了三峡能源融资的不确定性。
(二)碳金融创新模式效果有限
三峡能源通过CCER项目开发、碳减排指标注销等创新模式实现资金回流面临诸多困难。如前文所述,CCER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碳资产交易收益难以保障。此外,碳金融创新模式在国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仍有待提高,相关配套政策和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这些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发挥预期作用。
七、结论
《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案(2025-2027年)》虽在一定程度上为三峡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三峡能源面临着来自市场竞争、技术创新、政策落地等多方面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政策对其利好影响被高估,在评估该政策对三峡能源的作用时,需更全面、客观地分析其面临的现实困境 。
资本市场的历史反复证明,缺乏风险提示的投资建议或鼓吹往往暗藏玄机。那些只强调政策红利却回避政策波动风险,只渲染行业前景却无视技术迭代压力的言论,实则是用信息茧房编织的“投资陷阱”。投资者应保持清醒认知,对刻意过滤负面信息的观点持审慎态度,比发现机会更重要的,是识别潜在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