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吴清成都德阳宜宾报道
三千多年前,古蜀先民以精湛技艺铸就青铜神树与面具,点亮了文明的曙光;如今,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巴蜀大地处处涌现出突破奋进的活力,新质生产力热潮持续涌动。
从潜入千米海下的油气计量“铁疙瘩”,到驱动氢能列车的“小方块”;从每分钟下线一台整车的智慧工厂,到运算亿亿次的西部“最强大脑”……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坚定实施“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战略,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随媒体参访团深入走访四川省多家领军企业与科研机构,实地感受这片热土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奋勇争先、突破创新的生动实践。从人形机器人到氢能装备,从超算中心到动力电池集群,四川省正以科技自强引领产业升级,加快从“制造大省”迈向“智造强省”,其探索与成效为中西部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四川省立足自身实践,在稳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积极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新”升级、向“绿”转型,更以前瞻眼光和战略魄力,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在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被誉为四川省“一号创新工程”首个原点项目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全力推动一场颠覆性技术变革。该中心成立于2024年4月,目标直指行业核心难题——为机器人构建像人一样的“大脑”“小脑”和“肢体”。其发布的“贡嘎一号”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整机,是国内唯一、全球唯三的带“最强大脑”的机器人,实现了“成都造”人形机器人从0到1的突破。“作为成都市人形机器人领域唯一的链主企业,我们正积极推动技术转化,串联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创新中心项目经理蔡宇扬对记者表示。这颗植根于巴蜀大地的“创新火种”,致力于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并重,为四川省乃至中国的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东方电气(成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氢能”),作为西部氢能领域的先行者,东方氢能已全面掌握从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到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技术创新是东方氢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其产品与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交通、发电、低空等多个领域,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氢动力”。
在兴隆湖畔,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的“硅立方”静静矗立,这座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超算中心,用三年时间便实现了“从零起步”跻身国家战略级信息基础设施行列的跨越。目前,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已为1900多个用户提供服务,累计完成超1.3亿个作业数,从宇宙线数据处理、地质灾害预警,到气象预测,强大的算力正为四川乃至西部的高质量发展“算”出广阔未来。
在宜宾,这座“长江首城”实现了从“一白一黑”到“一蓝一绿”的产业华丽转身。以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宜宾构建了从“基础原材料—电池电芯—新能源整车—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的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不仅自身实现碳中和,更带动8家川内供应链企业构建起“1+8”零碳产业群。而这也让宜宾动力电池产量占据全国16%以上、全球10%的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动力电池之都”。
宜宾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杨炯总结道:“我们抢抓机遇,加快推动产业拓展,白酒、动力电池、光伏等主导产业集聚成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宜宾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贾利华亦表示:“我们实现了从‘化工围江’到‘绿色绕城’,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历史性转变。”
“隐形冠军”撑起产业脊梁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锻长板、补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四川省在装备制造、能源动力等优势领域持续深耕,同时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在“重装之都”德阳,国机重装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我们创造了400余项中国首台(套),拥有一次性冶炼900吨级钢水、浇筑700吨级钢锭、制造500吨级铸钢件、制造400吨级锻钢件的装备制造能力……”其自主研发了15层楼高、自身总重量达2.2万吨、最大压制力达10万吨的8万吨模锻压力机,这台“钢铁巨无霸”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拥有世界最高等级模锻装备的国家。
而在成都洋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洋湃科技”)的展厅内,一台明黄色的装置引人注目。“这个‘铁疙瘩’能扎进3000米海底,并精准搞定油气混相计量。”该公司董事长陈继革自信从容地讲解,混相计量是长期存在的世界级技术难题,洋湃科技以国际领先的光量子和谐振测量技术为基石,十年磨一剑,手握数十项国内外发明专利,产品覆盖国内主要油气田并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没想到四川省在细分领域有这样的‘隐形冠军’!”中国工业报社副社长、执行总编辑周志懿在采访中感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洋湃科技的尝试与探索正是生动实践。”
像洋湃科技这样深耕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隐形冠军”,正在四川省批量涌现。
在成都天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巨大的风电轴承环件诉说着“乘风而起”的故事。天马轴承不仅实现了大型海上风电主轴轴承的自主化,其偏变轴承新增装机市场占有率更是位居全球第一。
从特锐德川开电气有限公司全力打造输配电百亿生态平台,到荣创新能市场部总经理张明泽自豪地宣布“全国70%氢能轨道交通车型的动力系统都来自我们这里”,再到康弘药业累计获得246项授权发明专利及其原创生物药“朗沐”惠及超百万患者……这些企业在各自赛道上“锻长板、补短板”,共同构成了四川工业稳健而富有韧性的“集团军”。
创新生态厚植发展沃土
当前,四川省工业与科技成就斐然,业内人士认为,“隐形冠军”的涌现与现代产业的勃兴,离不开其精心培育和营造的优良创新生态。
一是坚持前瞻布局,抢抓产业变革机遇。四川省敏锐捕捉到机器人、动力电池、光伏、氢能等产业的发展风口,实现了相关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从洋湃科技的核心技术突破,到国机重装的极限制造,这种对创新的执着与坚守,是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自立自强的根本。
三是坚持链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川省注重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围绕宁德时代构建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在德阳形成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升级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是“平台赋能”的体系化支撑。从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到各企业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四川构建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产教部负责人秦大方对记者表示,中心的核心使命就是搭建产业公共平台,创新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发展机制。
千河之省,潮平岸阔;天府之国,风正帆悬。展望“十五五”,四川省工业与科技发展站上了新的起点,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以链群融合为组织形态,以平台生态为支撑体系,以绿色低碳为价值导向的发展路径,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四川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