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上海临港(600848.SH)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是实现我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成立五周年的里程碑节点。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上海临港以园区招商运营、企业专业服务、科创产业投资为主业,通过“招大引强、功能培育”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上市以来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1.03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97亿元,同比增长3.07%;基本每股收益0.43元;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约5.04亿元,分红率高达46%,体现出对投资者回报的高度重视。
其核心发展成果不仅体现在经营业绩的稳健增长,更彰显于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园区生态、深化金融赋能的系统性突破。
在2024年,上海临港下属园区企业全年营收规模达9832.03亿元,同比增长13.2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5.89亿元,形成对区域经济的强力支撑。公司以“轻重结合”模式为核心抓手,推动园区运营品质迈上新台阶,实现服务能力与经济效益的同步跃升:报告期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新开工面积达到76.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6.5万平方米,待开发土地储备35.5万平方米,为未来产业扩容打下坚实基础。运营服务相关收入6.43亿元,同比增长91.95%;销售收入74.77亿元,同比增长100.97%。
同时,上海临港持续深耕“临港园服公司”的体系化升级,通过打造多维度、全产品线的业务覆盖网络,形成综合服务生态。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覆盖科创孵化、产业链对接、跨境金融等高端服务领域,进一步夯实了“园区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和总运营商”定位。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滴水湖金融湾等重点园区通过导入广联航空、新岸资本等链主企业,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航空产业链与国际化金融平台,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转型的标杆。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助力打造上海科创中心
依托临港新片区开放优势和制度创新优势,上海临港持续深化金融服务创新,加快集聚全球高端金融要素资源。通过“资本、资产、资金、资管”循环联动,上海临港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赋能体系,报告期内综合融资成本降至2.92%。
滴水湖金融湾引入新岸资本、博枫绿能等国际金融机构,落地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城一带一湾”布局的关键节点。此外,日企(上海)中小企业国际产业园的启动,引入利洁时全球研发中心、花王化学实验室等项目,吸引高能级全球企业落地,加速全球高端要素集聚。
围绕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目标,上海临港以临港松江科技城为支点,深化G60科创走廊“技术创新策源区”与“成果转化承载区”功能。通过集聚格思航天、英迈中国等工业互联网龙头,联动卫星通信、智能制造等新兴赛道,形成跨区域产业资源高效配置。同时,强化品牌输出、管理输出、模式输出模式探索,优化园区辐射高能级产业的策源功能。
依托“基金+基地”模式,上海临港构建了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矩阵。去年其参与上海人工智能母基金、元创未来基金等,并组建“上海临港策源基金”,以“产投联动、招投联动”精准孵化硬科技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引入智元机器人、第四范式等重点企业,推动朗立微、宏泰半导体等集成电路企业,吸引纳米维景、瑞镧医疗等生物医药企业,推动国产化与关键技术突破,通过“产业+平台+生态”价值叠加,加强园区对新型产业的集聚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园区作为科创策源地的核心功能,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围绕“航空制造、航空运输、航空科创”高质量融合发展目标,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集聚研发、制造、运维全产业链,导入航宇制造、三角航空等链上企业,推动国产航空复合材料、航电系统等关键技术突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产业集群。
上海临港深度融入ESG治理理念。2024年,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与央视联合评选的“国有上市公司ESG先锋100”榜单、“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2024)”及“长三角ESG·先锋50”榜单;并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董事会最佳实践奖”。旗下漕河泾开发区、浦江园区分别获评“全国检验检测认证特色产业集群”“上海市优秀科创产业园区”,滴水湖金融湾项目斩获REARD全球设计大奖,彰显绿色发展与产城融合的标杆价值。
公司表示,2025年将聚焦招商去化、经营提升、降本增效、改革转型、风险防控“五大攻坚战”,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持续加大力度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全力加速全局性、前瞻性科技创新产业布局,以实际行动培育“新质生产力”,争做园区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和总运营商,全力打响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