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祥龙电业(SH600769)$ $武汉控股(SH600168)$ $东湖高新(SH600133)$
你以为东湖高新区在资本市场的主角是长江存储、联影医疗、华工科技?新的篇章或许写在祥龙电业(600769.SH)的2025年半年报中——营收3982.79万元,净利润1431.36万元,表面看同比增长83.32%,数据亮眼。但细究之下,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37.94%,非经常性损益贡献超六成利润,这增长背后,更多是财务结构的调整。
公司主营业务为水务运营与建筑施工。其中供水业务占营收59.38%,建筑施工占40.62%,客户主要集中于区域关联企业,如武汉葛化集团、东湖高新集团等,关联交易占比近年逐步提升,接近六成。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向关联方提供的水价较市场水平高出约28%,达到3.15元/吨,这一定价策略推动综合毛利率从十年前的10%提升至49.27%,在同类企业中表现突出。
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为8933.16万元,较2024年末的1.17亿元有所下降,主要系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增加,用于稳健型理财配置。相比科技投入与研发拓展,公司近年来更侧重资金安全与保值。2023年之前,账面资金曾长期维持在近3亿元水平,目前虽有回落,但仍保持一定流动性储备。过去六年,研发投入为零,近五年在建工程投入维持在200多万元区间,整体发展节奏与东湖高新区新兴产业高速扩张的态势存在一定差异。
公司并非没有转型契机。2019年曾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拟注入软通动力相关资产,但因多方因素未果。此后六年未有实质性资本运作,亦无重大资产调整或战略升级动作。管理层在公开交流中多次提及“聚焦主业,稳步推进”,强调在条件具备时推进发展。
祥龙电业实际控制人为东湖高新区相关国资主体。2024年,东湖高新区GDP突破3200亿元,拥有17家独角兽企业、387家瞪羚企业,湖北科投管理资产规模达2870亿元,深度参与长江存储、华工科技等重大项目投资。然而,作为区域内唯一主板上市平台,祥龙电业尚未与区域产业资本形成有效协同,存在进一步整合空间。
政策层面已有明确导向。2024年11月,国务院相关文件提出:“对主业弱化、持续缺乏实质经营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推动整改或有序优化。”湖北省配套政策亦强调高新区需“盘活存量上市资源”。而祥龙电业2025年三季报仍以“稳步推进供水系统升级”为主要表述,转型步伐相对滞后。
市场反应亦显冷淡。机构持股比例从2015年的35%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2.7%,股东人数同期减少约10%。部分投资者仍抱有期待,认为未来可能存在区域资产整合机会。9月25日、26日股价出现上涨,反映出市场对潜在变革的预期。
但转机或已临近。湖北正全面推进“三资改革”:推动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高效化运作。这一战略并非口号,而是区域国资改革的重要抓手。祥龙电业作为存量上市平台,具备一定操作空间。其背后依托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与湖北科投,拥有九峰山实验室、光谷信息、东湖大数据等一批具备产业化潜力的优质资源,若能实现有效对接,有望实现业务结构升级。
当前注册制环境下,壳资源价值虽受关注,但真正具备区域协同优势、治理结构清晰、资产负债表健康的上市平台仍具稀缺性。祥龙电业市值约53亿元,资产负债率28.7%,账面资金近9000万元,整体财务状况稳健。更重要的是,其地处光谷核心区,具备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的天然优势。
“三资改革”意在破局。与其在外部寻求并购或合作路径,不如优先激活内部上市资源。通过资产重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定向可转债等工具,推动优质科技资产与现有平台融合,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区域国资提质增效的示范工程。
这不仅是优化一家上市公司,更是树立一个信号:国有资本应主动作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沉睡的平台不应长期闲置,而应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有力载体。
光谷需要的不只是挂牌企业,更需要真正具备竞争力的资本平台。这一局,值得认真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