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沈飞刚刚宣布,公司部分募投项目将延期,并对建设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其中,复合材料和钛合金两条关键生产线的预计完工时间从2026年1月推迟至2026年12月;而飞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提升项目不仅延期至2027年12月,还同步升级了技术方案,引入更高规格的核心设备。这一消息发布于2025年11月21日,紧随其使用近10.89亿元募集资金置换前期自筹资金投入之后,引发市场关注。
根据公告披露,此次调整主要源于客观实施进度受限:复合材料与钛合金项目受产业园区场地交付、设备招投标及制造周期影响,推进节奏慢于预期;而维修保障项目则因技术快速迭代,需对核心设备进行平台升级,导致设计和采购周期拉长。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项目的实施主体、投资总额和募集资金投入金额均未改变,仅是时间表和技术细节的优化。
与此同时,公司也完成了对前期投入的资金回补动作——董事会同意以募集资金置换截至2025年10月31日已由子公司沈飞公司、吉航公司等用自筹资金投入的10.88亿元,涵盖项目建设及发行费用,符合监管要求的6个月内完成置换的规定。
看到这两份公告接连出炉,我并不感到意外。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军工高端制造领域的观察者,我认为这恰恰反映了这类重资产、高技术门槛项目的真实运行逻辑。中航沈飞当前面临的不是经营危机,而是典型的战略性节奏把控。尤其是在航空装备加速更新换代的背景下,宁可延后投产,也要确保产线技术水平领先,这种“不赶工期、重质量”的做法,在我看来反而是负责任的表现。
不过,也不能忽视背后的业绩压力。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8.54%,净利润下滑超25%。尽管股东户数减少显示筹码趋于集中,机构如富国、华夏旗下ETF仍在增持,但主力资金近期呈现净流出,股价也在消息公布前后出现回调。
综合来看,这次延期并非方向性转变,而是执行层面的务实修正。我对中航沈飞的基本面判断依然保持审慎乐观:短期看,产能释放节奏可能影响业绩弹性;但中长期看,复合材料、钛合金和维修保障能力的最终落地,仍将是支撑其在军机产业链核心地位的关键拼图。只要项目不改初衷、资金不挪用途,晚一点开花,未必不能结出更扎实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