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沈飞刚刚宣布:部分募投项目延期,并对建设内容进行优化调整。这事儿发生在2025年11月20日,公司召开董事会后正式披露,涉及“复合材料生产线能力建设项目”“钛合金生产线能力建设项目”以及“飞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提升项目”三个重点项目。
其中,前两个项目的预计可使用状态时间从原定的2026年1月推迟到2026年12月;而飞机维修项目不仅延期,还进行了建设内容的优化——因技术迭代加快,需升级核心设备、拓展测试功能,导致周期拉长,新的完成时间定在了2027年12月。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项目的实施主体、投资总额和募集资金投入金额均未改变,只是进度和细节做了调整。
与此同时,中航沈飞也发布了另一则公告:拟使用募集资金置换前期以自筹资金投入的部分,合计约10.89亿元。这笔钱主要用于沈飞公司局部搬迁、复合材料与钛合金产线建设、偿还债务等项目。这部分操作符合监管要求,置换时间距离募资到账未超过6个月,程序合规。
看到这里,我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拖延,而是务实。作为一家承担重要军工任务的企业,中航沈飞的项目建设不能只追求速度,更要确保质量和技术先进性。尤其是在航空制造领域,复合材料和钛合金的应用直接关系到战机性能,任何关键设备的选型都必须谨慎。园区交付延迟、专用设备制造不及预期,这些客观因素确实会影响进度。而飞机维修项目主动升级技术平台,说明公司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宁愿慢一点,也要建一条具备长期竞争力的产线。
更让我觉得值得肯定的是,公司在资金使用上并没有“躺平”。一边推进项目优化,一边及时置换前期投入的资金,提升了资金效率,也反映出管理上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当前中国航天发射频率持续走高,商业航天也在加速发展,整个行业处于上升通道。在这种背景下,中航沈飞选择稳扎稳打,把基础打得更牢,其实是为未来放量做准备。
当然,投资者也会关注延期是否影响整体战略节奏。但从目前信息看,项目方向没变,资金没挪用,反而通过优化增强了长期价值。只要后续执行到位,这种基于现实的微调,恰恰体现了企业治理的成熟。我对中航沈飞的看法依然是:它不是短期炒作标的,而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底盘的一部分,它的节奏,得按国家战略和产业规律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