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沈飞刚刚发布公告,宣布部分募投项目延期。其中,复合材料和钛合金两条关键生产线的预计完工时间从2026年1月推迟至2026年12月;而飞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提升项目不仅延期至2027年12月,还同步优化了建设内容。这一调整并未改变项目的实施主体、投资金额或募资用途,也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根据公告,此次调整主要受客观因素影响。复合材料和钛合金项目位于沈阳沈北新区航空产业园,因园区场地交付延迟、部分设备招投标进度调整以及专用设备制造周期拉长,导致整体建设节奏后移。公司强调,此举是为了确保生产线的高质量建设和专业化水平。而飞机维修项目则因技术快速迭代,需引入更高规格的新一代设备,从而延长了设计、制造与采购周期。
从资金使用进度来看,截至2025年10月底,这三个项目的募集资金使用率均不高:复合材料项目使用约26.13%,钛合金项目仅19.07%,飞机维修项目为37.13%。这说明项目建设尚处于前期投入阶段,尚未进入大规模放量期。公司表示,后续将加强监管与资源配置,力争在调整后的节点完成调试并投入使用。
看到这份公告,我的第一反应是理性看待这次延期。军工高端制造本就不同于普通工业项目,其对工艺精度、设备稳定性和技术前瞻性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在当前国防装备加速升级的背景下,宁可慢一点,也要把基础打牢,这是负责任的做法。况且,所有核心参数都没变,没有变更资金投向,本质上是一次基于现实的节奏微调,而非战略转向。
但我也注意到市场的一些隐忧。当天中航沈飞股价下跌2.47%,主力资金呈现净流出,叠加前三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双降的背景,投资者情绪本就偏谨慎。此时发布延期公告,难免引发短期波动。不过换个角度看,公司在定增完成后不到半年就主动披露进展并做出审慎调整,信息披露透明度值得肯定。
综合来看,这次延期更像是“以时间换质量”的务实选择。特别是在高端航空制造领域,技术门槛高、供应链复杂,适度延长周期换取更可靠的技术能力和长期竞争力,未必是坏事。只要后续执行到位,这些产能在未来几年逐步释放后,仍有望成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