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芯片厂增速断崖式下滑,库存积压严重;国产方案却在九成自主品牌中全面渗透。”
“一边是高通汽车业务增速从87%骤降至21%,另一边是四维图新等本土企业拿下超90%中低端市场份额。”
智能座舱订单爆发,产业链迎来结构性重塑
均胜电子10月26日公告获得约50亿元智能座舱及车载屏幕项目定点订单,涉及国内外多家整车客户。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座舱前装搭载率达74.6%,全年预计突破80%。政策层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智能座舱列为研发重点,工信部近期亦推动关键软硬件国产化,并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释放加速舱驾融合、舱泊一体等跨域集成场景落地的信号,强化车云协同能力建设。
供应链分化加剧:外资承压,国产替代提速
智能座舱产业链正在经历结构性洗牌。当前供应链呈现明显分化态势:高通、瑞萨等国际芯片厂商增速显著放缓,高通汽车业务增速由87%降至21%,恩智浦库存周转天数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145天延长至169天,反映出外资厂商面临增长瓶颈与库存压力。与此同时,国产芯片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加速替代进程,四维图新等厂商在中低端市场渗透率已超90%,MCU/SoC方案覆盖超过九成自主品牌车型。
Tier 1转型成功,系统集成成利润高地
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等Tier 1系统集成商正从单一硬件供应商转向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通过舱驾一体方案实现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约30%。德赛西威依托高通8775平台集成自研算法,2025年上半年智能驾驶业务收入达41.5亿元,同比增长55.5%,显示出软硬一体化能力带来的显著业绩弹性。券商研报指出,此类具备高附加值和可复制性的系统级方案,正在推动Tier 1企业利润结构优化。
政策+需求双轮驱动,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
智能座舱前装搭载率快速提升,2025年上半年已达74.6%,全年有望突破80%。叠加《“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对智能座舱的技术支持,以及工信部推进关键软硬件国产化和车云协同能力建设,产业环境持续向好。这一趋势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造了明确的增长预期。
大额定点频现,资本关注度升温
均胜电子斩获约50亿元智能座舱与车载屏幕项目定点,直接反映行业需求旺盛。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等供应链企业业务持续增长,进一步印证智能座舱赛道景气度上行。此类订单不仅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也强化资本市场对相关标的的关注。
舱驾融合加速,跨域集成成竞争核心
随着小米、小鹏等车企推出P-HUD、语义模型等软硬一体交互方案,用户需求正从硬件配置转向系统体验。德赛西威等Tier 1厂商通过单芯片实现舱驾融合,在降低硬件复杂度的同时集成第三方应用与自研算法。在政策与市场双重推动下,舱泊一体等跨域场景正加速落地,跨域集成能力与算法协同水平已成为Tier 1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