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胜电子刚刚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这意味着这家国内汽车智能化领域的头部企业,正式迈出了国际化资本布局的关键一步。根据公司公告,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已完成对其H股发行申请的审阅,接下来将进入发行与挂牌阶段。此次计划发行不超过2.83亿股境外普通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新一代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制造升级、供应链优化以及海外业务拓展和并购。
作为一家定位“汽车+机器人Tier1”的综合科技企业,均胜电子近年来持续加码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两大方向。其主营业务覆盖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占营收比重超六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管理(如BMS电池管理系统)以及车联网技术。客户名单中不乏特斯拉、华为、理想、蔚来等头部车企,尤其在鸿蒙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已有深度合作。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03.47亿元,同比增长12.07%;归母净利润达7.08亿元,同比增长11.13%,展现出稳健的增长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期内新获定点项目全生命周期金额约312亿元,其中新能源相关订单超过206亿元,占比超66%,说明公司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卡位非常扎实。
而让我真正看好的,是它对未来的前瞻性布局。今年,均胜明确提出全面切入具身智能领域,已基本搭建起机器人部件总成解决方案体系,陆续推出机器人域控制器、AI头部总成、传感器套件、能源管理方案乃至机甲结构件等产品。这并不是概念炒作,而是基于其在汽车电子控制、感知融合、功能安全等方面多年积累的技术迁移。换句话说,它正在把车规级的能力复制到人形机器人赛道,这种“跨界复用”逻辑,在当前产业变革期极具想象空间。
我始终认为,一家企业的长期价值,不仅取决于当下业绩,更在于是否踩准了技术演进的节奏。均胜电子赴港上市,表面看是融资渠道拓宽,实则是一次战略升维——借助国际资本市场提升治理透明度、吸引全球投资者、强化海外品牌影响力。尤其是在当前智能电动汽车与机器人加速融合的趋势下,这样的布局显得尤为关键。
当然,短期市场情绪并不乐观。截至今日,均胜电子股价报29.20元,跌幅5.13%,成交量放大至4437万股,北向资金虽仍持有超6600万股,但技术面显示筹码有松动迹象。这或许反映了部分资金对短期估值与落地节奏的谨慎态度。
但在我看来,如果把时间拉长,这家公司正站在一个由智能出行与智能机器共同驱动的新周期起点上。只要H股顺利发行,并持续推进技术商业化,它的价值重估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