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金业绩预告透露出来的长期主义思维,真正的龙头战略意识
业绩预告出来后,一群人算账,发现公司第三季度业绩环比下滑,然后开始喊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只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首先从行业层面来看,率先发布三季度业绩的是招金矿业,和山金一样,同比增长、环比下降,也被喷了。有理性的分析,这是因为三季度金价本来就不如二季度金价强势。有理有据,大家可以自己去搜金价信息,市场上很透明。现在来说山东黄金的业绩环比下降,我觉得反而是好消息。业绩预告的精华在于图里的第二段,背后透露出来两个重要消息,也是解释公司环比下滑的原因:低品位矿石开采、矿山采掘自营化。这才是真正体现一个龙头应用的意识,和管理层战略眼光的所在。
逻辑一:为什么要在金价上行期加大对低品位矿石的开采?
这并非简单的“趁高价多挖”,而是一项基于“边际效益”和“战略时机”的精明计算。
1. 经济逻辑:边际品位随价格动态调整
什么是边际品位? 指的是开采和加工一吨矿石所能实现收支平衡的最低黄金含量。当金价低时,只有高品位矿石才有利可图;当金价上涨时,原来无利可图的低品位矿石也进入了可盈利范围。
核心行动: 公司“科学合理调整矿山边际品位”,就是主动下调了这个盈亏平衡点。以前可能认为每吨矿石含金3克才值得挖,现在金价高了,每吨含金2克挖出来也能赚钱。
结果:此举瞬间将大量原本被归为“废石”的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经济利用的“储量”,大幅增加了公司的可开采资源总量,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
2. 战略逻辑:利用高利润窗口为未来投资
消化固定成本:矿山的许多成本(如人工、设备折旧、基础设施维护)是固定的。通过开采更多低品位矿石,虽然单吨矿石的利润较薄,但可以依靠巨大的开采量来摊薄这些固定成本,从而实现整体利润规模的最大化。
为未来奠定资源基础:黄金是不可再生资源。在高金价时期将低品位资源开采出来,相当于 “变现”了这部分沉睡资产。如果不趁现在开采,未来若金价回落,这些资源可能将永远埋藏在地下,造成资源浪费。这是对矿山整个生命周期价值的最大化利用。
主动的战略选择:这展现了管理层不满足于仅仅开采高品位“富矿”的短视行为,而是着眼于整个资源禀赋的综合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
逻辑二:为什么要推进矿山采掘外委施工逐步转为自营?
这项决策是从“依赖外包”到“掌握核心”的战略转变,其逻辑关乎成本控制、安全生产和长期竞争力。
1. 成本与控制权逻辑:从“可变成本”到“可控成本”
外包模式:将采掘工作外包给专业施工队,看似灵活,但成本是可变且刚性的。外包商会根据市场行情报价,在金价高时,他们也会要求更高的服务价格,分走相当一部分利润。公司对生产进度、成本的控制力较弱。
自营模式:初期需要投入巨资购置设备和培养自有产业工人(导致本期成本上升)。但长期来看,公司将采掘这一核心环节的内部化,将外部交易的“可变成本”转化为内部管理的“可控成本”。一旦度过投入期,自营团队的成本将远低于外包,且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利润空间更大。
2. 安全与效率逻辑:构建长期、稳定的核心能力
安全与责任:矿山安全是生命线。外包队伍流动性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是安全管理的难点和风险点。转为自营后,公司可以推行统一、高标准的安全管理体系,从根本上筑牢安全生产的防线,减少事故带来的巨大损失和声誉风险。
技能与效率:自有工人对自家矿山的地质条件、工艺流程更熟悉,忠诚度和归属感更高。通过长期培训和积累,可以形成一支技术精湛、响应迅速的核心生产力量,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
3. 战略自主逻辑:摆脱依赖,掌握发展主动权
避免“卡脖子”: 过度依赖外部施工队,一旦出现合作纠纷或对方退出,可能面临生产停滞的风险。自营模式让公司完全掌握了生产计划的主动权,保障了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为智能化铺路: 自有团队更有利于公司统一规划、长期投入,推进矿山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这是将公司核心竞争力从“资源占有”延伸到 “高效开采能力” 的关键一步。
总结:
将两个逻辑联系起来看,山东黄金的布局非常清晰且具备长期主义意识:
利用金价上行期的丰厚利润,一方面将过去看不上的“边角料”资源(低品位矿)变现,另一方面投资建设自己的核心生产团队(外委转自营)。
这样,即在利润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增加了战略性投入,保证了未来业绩增长的持续性。
资源类企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就是不短视,不在金价涨的时候疯狂开采高品位金矿捞钱,而是考虑资源和业绩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说,这届管理层水平很高。
$招金矿业(HK|01818)$ $山金国际(SZ00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