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良节能Q3业绩转正,氢能押注成关键转折?
双良节能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0.53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尽管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41.27%至60.76亿元,整体仍亏损5.44亿元,但单季盈利的回归被多家机构视为拐点信号。申万宏源指出,这一转变得益于公司持续推进精益管理、光伏产品成本下降,以及单晶硅价格回暖带来的毛利率提升——2025Q3公司毛利率达20.43%,同比提升9.1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公司节能节水装备业务稳步推进:在手订单充足,10月中标河北京能涿州热电项目,金额达4.19亿元;与宁夏电投合作布局数据中心液冷系统,换热器业务持续拓展地热、CO₂储能及海外市场。新能源装备方面,绿电制氢系统斩获4.5亿元国内订单,并成功中标印度ACME阿曼年产10万吨绿氨项目,氢能国际化战略初见成效。
我怎么看这次“修复”?
说实话,看到双良节能三季度能赚回5300万,我是有点意外的。毕竟整个光伏行业还在“反内卷”的阵痛期,硅片价格剧烈波动,不少企业仍在亏损边缘挣扎。但双良的成本控制确实做得不错,毛利率回升超9个百分点不是偶然,说明它的生产效率和供应链管理正在起作用。
更让我关注的是它的转型决心。账上明明有43亿现金,却还要定增募资不超过12.9亿元,这事乍看矛盾,细想其实清晰——它要的不只是钱,而是财务结构优化和战略重心转移的信号。当前资产负债率高达81.91%,短期债务占比大,股权融资能有效缓解偿债压力,也为重资产投入腾出空间。
这笔钱怎么花?我仔细看了预案:2亿元投向年产700套绿电智能制氢装备项目,2.14亿元用于研发,特别是AEM制氢技术和材料攻关。这说明双良不是简单扩产,而是在卡位未来技术高地。它的碱性电解槽已经做到全球单台最大产氢量5000Nm³/h,能耗最低,这是实打实的技术壁垒。
光伏见顶,氢能能否接棒?
必须承认,双良的光伏主业增长已遇瓶颈。2024年组件销售仅2GW,产能扩张受限,多晶硅还原炉红利也在消退。现在把宝押在氢能上,逻辑成立,但风险也不小。
我在意的是两点:一是碱性路线虽主流,但长期是否会被PEM替代尚无定论;二是700套产能若不能持续获得订单,可能变成负担。不过从目前看,它已有多个大型项目落地,政策又支持绿氢发展,“以绿制绿”模式契合出口导向型园区需求,应用场景正在打开。
综合来看,我认同申万宏源的观点:虽然下调了2025年盈利预测至-4.74亿元,但2026–2027年预计净利将回升至6.35亿和11.33亿元,估值显著低于可比公司。只要氢能订单延续,盈利能力修复可期。
股价短期受主力资金流出影响震荡,但我认为,在“十五五”绿色转型大背景下,双良节能正从周期股向成长股过渡,这场豪赌,或许真能赢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