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良节能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迎来关键转折——单季归母净利润实现0.53亿元,同比转正。这一消息在光伏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尤为亮眼,迅速引发市场关注。
根据公司发布的三季报,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为60.76亿元,同比下降41.27%;归母净利润亏损5.44亿元,虽仍在亏损区间,但已较去年同期大幅减亏。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营收16.88亿元,同比下降49.86%,下滑主要受上半年抢装潮退坡、市场需求放缓影响。然而,利润端却逆势回升,毛利率达20.43%,同比提升9.13个百分点,净利率也回升至3.05%。申万宏源分析指出,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持续推进精益管理、成本优化以及单晶硅价格回暖带来的盈利修复。
与此同时,公司在非光伏领域的布局也在稳步推进。节能节水装备方面,与宁夏电投合作建设数据中心液冷系统,中标河北京能涿州热电项目,金额达4.19亿元;换热器业务持续拓展地热、核电、海外石化等新应用场景。而在新能源装备领域,氢能成为战略重心。公司已签署4.5亿元绿电制氢系统合同,并中标印度ACME阿曼年产10万吨绿氨项目,技术上更推出全球产氢量最大的5000Nm³/h碱性电解槽,具备一定先发优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双良节能同步披露了新的定增预案:拟募资不超过12.9亿元,用于建设零碳智能装备平台、年产700套绿电制氢装备项目及研发投入。尽管账面货币资金仍有43.35亿元,但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1.91%,有息债务达127亿元,财务压力不容小觑。此次定增规模相较此前计划缩水近半,也被业内视为在当前融资环境下更为务实的选择。
说实话,看到这份财报和融资方案,我的第一反应是复杂。一方面,我认可申万宏源的观点——光伏业务盈利确实在边际改善,叠加氢能订单放量,未来两年有望贡献增量业绩。尤其是在“十五五”规划明确将氢能列为未来产业方向的政策背景下,双良押注绿氢赛道具有前瞻性。
但另一方面,我也无法忽视风险。高杠杆扩张多年,短期债务占比超七成,现金流承压明显。氢能虽前景广阔,但碱性路线是否会被PEM技术迭代,仍存不确定性。700套产能能否顺利消化,尚需观察后续订单持续性。
所以我认为,市场现在给双良“买入”评级,更多是在赌一个“困境反转+赛道红利”的逻辑。它能不能真正走出低谷,不仅要看硅片价格能不能稳住,更取决于氢能战略的落地效率——而这,可能需要比我们想象中更长的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