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良节能最近又上了监管的“点名簿”。
就在2024年1月,公司因关联交易未及时履行审议和披露程序,被上海证券交易所口头警示。具体来看,有两个问题:一是子公司在2023年6月签订了一项EPC总承包合同,交易对方有公司监事担任董事,构成关联交易,但当时没按规矩走董事会程序;二是与关联方澄利新材料的日常交易额度从3.5亿上调到5亿,结果实际交易额已达4.48亿,超额部分也未及时公告和审议,直到2023年12月底才“补票”。时任董秘王磊也因此被认定未能勤勉尽责,一并受到警示。
这事说大不大,毕竟只是口头警示,没有罚款或公开谴责,公司也在2025年10月的公告中明确表示“最近五年无处罚记录”。但说小也不小——关联交易一直是监管重点,尤其是涉及内部人、额度超限、程序滞后等问题,容易引发利益输送的联想。好在公司事后做了整改,强调加强内控和信息披露管理,算是亡羊补牢。
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天(2025年10月24日),双良节能又发了一则关于关联交易的公告:这次是和慧居科技签了三年最高6900万元的采购协议,双方实控人都是缪双大,属于典型的关联方交易。不过这次程序上走得挺规范——独立董事专门会议和董事会临时会议都审议通过了,关联董事也回避了表决,定价也强调“不高于第三方”,看起来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训。
我的看法
说实话,我对双良节能这家公司并不陌生。它最近动作频频:定增募资近13亿、签下1.19亿美元海外大单,三季度利润还逆势增长164%,表面看势头不错。但这些光环背后,治理短板依然清晰。
我始终认为,一家企业的长期价值,不仅看订单和营收,更要看它的合规底线和治理透明度。双良节能连续几年都有关联交易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浮出水面,说明内部流程可能存在惯性疏漏。虽然这次新交易程序合规,但频繁与实控人旗下其他公司发生往来,仍需警惕利益倾斜的风险。
当然,我也注意到公司正在努力改善。比如主动披露五年监管情况,把旧事翻出来“自曝家丑”,这种坦诚反而值得肯定。而且当前新能源赛道竞争激烈,关联交易若能真正实现资源协同、提升效率,也未尝不是一种优势。
但作为投资者,我会多留个心眼:下次的“补公告”,别再等到年底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