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中茅台”不香了?片仔癀价格暴跌、业绩下滑,炒家纷纷离场——这场曾经轰动市场的“神药”神话,正在迅速退潮。
短短三四年间,片仔癀锭剂从被黄牛炒至1600元一粒的巅峰,一路滑落至电商平台590元的低价,部分渠道甚至跌破官方指导价22%以上。而更令人唏嘘的是,曾经排队抢购的盛况早已不见,杭州多家国药堂门可罗雀,与2021年“一药难求”的场面判若云泥。与此同时,公司最新财报显示,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1.93%,核心肝病用药品类收入也下滑超9%。资本市场虽暂未剧烈反应(股价微涨0.64%至178.13元),但市场情绪已然逆转。
这轮降温的背后,是炒作逻辑的彻底崩塌。2021年,“喝茅台前吃片仔癀护肝”成为商务宴请标配,其礼品属性被无限放大,部分地区甚至将其作为婚嫁“硬通货”。在这一情绪推动下,片仔癀经历19次提价后,于2023年5月再度上调至760元/粒,创下近二十年最大涨幅。但正是这次提价,成了压垮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价格远超实际医疗需求,真实消费者望而却步。
黄牛市场的溃败来得更为猛烈。曾有回收商回忆,四年前单粒利润可达300元,日入数千轻而易举;如今回收新品扣除成本后净利润不足8元,临期产品更是亏本甩卖。福建漳州的张伟坦言,去年因囤积2023年产锭剂每粒亏损50元,此前赚的钱全数赔光。另一位炒家沈杰则直言:“炒片仔癀就是赚‘情绪钱’”,如今情绪消散,他和身边十余名同行已集体转战黄金市场,“变现快、没保质期,比守着药靠谱多了”。
我始终认为,这场暴跌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片仔癀与茅台有本质区别:一个是越陈越香的消费品,一个是三年即过期的药品。前者具备金融属性基础,后者却天然不适合囤积投资。当社交属性减弱、消费趋于理性,缺乏真实需求支撑的价格,注定无法持续。更值得警惕的是,仍有大量博主在社交平台将其宣传为“熬夜护肝神器”或“免疫力保健品”,而事实上,药剂师明确指出,健康人服用不仅无效,还可能引发肠胃不适。权威专家叶卫江早在2021年就警告其非保健用途,可惜当时的声音被淹没在投机狂热中。
如今,一些黄牛甚至开始倒卖过期产品,药师提醒长期存放可能产生有害降解物,风险极高。这也再次敲响警钟:药品不是理财工具。片仔癀的回落,其实是市场对非理性炒作的一次自我修正。对于企业而言,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正如其回应所言,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加大创新药研发、深耕渠道,才是穿越周期的正道。褪去“药茅”光环,未必是坏事——毕竟,药的价值,终究应由疗效而非炒作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