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地产(SH600185)$ 格力地产股价最近呈现反逾期走势,纳入华发,更换人事,常识来看是绝对利好,但股价却表现犹豫和一丝悲观。主要分歧点在于:1.年报可能不乐观,更有不少认为会st;2.纳入华发,珠免成了3级企业,地位下降。
看法:
1.不存在st风险
1)相反,24年报表会显示格力负债降低。不说数据,仅说规则。收购51%后,按照会计准则,就是树归树,土归土。划出三地负债(长短期负债)只要能统计的,全部划走。格力地产仅计算剩余地产和原有业务的负债。这说明:负债会减少,而且会减比预计的减少得多。而去年三季报的192亿是未为拆分债务的数据,在没有年度关门时,就是这么统计,关门后,就树归树,土归土。总之,关门后主要以剩余地产负债为主,负债将大幅减少。
2)资产净额不用担心,一定为正。珠免估值收益法估值预计在350亿左右,51%对应就是178亿(预计24年珠免利润在14亿左右,按中免现在的市盈率25来算),加上格力地产本身的资产约50亿,其他资产10亿(这些都可以查到),预计总资产230亿,地产部分负债大概率将小于100亿,珠免负债仅17点几亿的负债,故净资产不但不为负,而且还会明显提升改善。
3)常识:没有人上来就接受st,尤其是上级下派来的高管。这是常识。如果有这种风险,必须等到风险过后。陈正常还有半年到期,提前卸任,有人说他与前任占事了,所以才被换。这种可能性很低,如果他有事,换掉他是必须的,但为何先把格力划入华发?显然这两个动作是因果关系,格力划入华发是必要的(下面分析),而换陈则是这个必要的结果。另外,国旗的表述是很严谨的,不会随意:对陈做出了褒奖式的总结,感谢云云。而前任鲁这一点没有。这种差别在国旗中是至为关键的表述:说明陈安全离岗。另外,这次鲁的事情,是记委找他,而非某机关,这说明是鲁的路线和做派出了问题,而非业务本身的问题。所以,那些拿陈出事的说法,不靠谱。
2.格利划入华发的逻辑:一为化债与融资,二为提升与中免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三为华发500强做基础。
1)格力改为珠免后,不可能再继续为格力的债务继续背负,必须快速解决。珠免不可能做地产负债的事,这是基本逻辑,也是对上市公司业务的要求。这些负债仅凭海投,格力本身很难解决,连续三年亏损,不好融资,不好发债,且要快速解决,那么就必须由珠海国资旗下的大企业介入托盘,以股份持有方式华发才能在资金和担保上发挥作用。即:格力换身为珠免,不能继续再抗格力原有的旧债 ,为了今后通过输入资金、融资、发债的合规性,将格力注入华发是必须得动作。可以预计,接手格力后,新的珠免的首要动作就是华发、海投、珠免如何分工化债,预计这个动作要先于49的划入。
2)并入华发,还在于尽快提升与中免商业实战竞争力,占得尽可多的分得市场份额。旧有股权结构中格力唯一上级为珠海投,珠海投是资产管理公司,更偏向机关管理体制,偏地产化,在商业实战中没有任何资源和优势。新珠免需要什么样的商业竞争能力?举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中免当年在海南开拓市场时,其管理人员把所有的三亚本地的旅行社、出租车公司、旅游商务会议公司全部覆盖,给予带客奖励,无缝隙,全覆盖,从12年起干了整整5年,才达到如今的份额。即地推是商业竞争的根本。这需要众多商业实战人员,而且是不受体制束缚的管理人员。谁能做到 ,只有华发,这也是陈需要提前被调整的原因,做市场上打打杀杀的事,要换一拨人。华发拥有城市商业经验和资源,而且珠免拟新任高管具备这种商业打仗的经验,才好迅速布局资源,改革管理体制和招募对路子的人马。这是很关键的布局,免税在海南每年600亿的市场规模,以珠免在海南的投入,求得30%的份额(即180亿)是合理的,这需要对应的管理人员和运作体制才能办到,珠海范围内,只有华发能办得到。
3)珠海国企改革的重要布局是华发进入世界500强,500强收入至少要到2300亿年收入水平,华发目前年营收1730多亿,距离这个标准还有560亿的缺口。那么,这可缺口看出来了吗,谁来增补?就是珠海免税。珠海免税能达到吗?只要把前述化债,商业份额占领达到目标就可以实现。由此也可以推导出,华发给珠免今后营收的目标至少在600-1000亿 ,怎么实现海南200个亿,珠海200-300个亿,其它地区150亿,说起来轻巧,但是,但是,商业的规矩就是,你做到了相应的管理和投入,就会有相应的回报,前提是:你做到了该做的。这么看,华发收格力那就是必然的,同时有反应了什么?不言自明了吧。
就这么多吧,有不到位的地方,大家就别踩了,省点力气,该睡觉睡觉,该上班上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