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重工被立案事项的行政处罚终于落地,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收到山西证监局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这一消息瞬间在资本市场引发关注。更直接的影响是,公司股票将于2025年11月4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简称变更为“ST太重”,日涨跌幅限制调整为5%。与此同时,其独立董事李玉敏因在任期间涉及信息披露违规,也被拟处以警告和10万元罚款,此事还牵连到他目前任职的山西焦煤和赫美集团,两家公司紧急发布公告澄清影响。
根据公告,太原重工通过提前确认风力发电设备收入、少计成本费用等方式,在2014至2018年、2020及2021年的年报中虚增或少记收入,导致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其中,2014年和2016年分别虚增收入7.57亿元和7.52亿元。最终,公司被拟处以800万元罚款,多名高管合计被罚1695万元,部分责任人还将面临市场禁入,范卫民甚至被拟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尽管问题跨越多年,但公司强调相关业务资产已在2024年完成剥离,目前生产经营正常,且未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标准。
说实话,看到这个结果,我并不意外。这类长期财务造假往往源于特定历史阶段的业绩压力与治理缺失。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起,太原重工经历了管理层大换血,并启动了包括退城入园、资产剥离、降低负债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0.28亿元,同比增长9.98%;归母净利润达8506.35万元,同比增长21.8%,说明当前主业正在回暖。控股股东太重集团还在今年7月推出增持计划,也传递出一定的信心。
但从投资者角度看,这次“戴帽”ST仍是沉重一课。虽然公司称历史问题已出清,但累计调减归母净资产2.72亿元,2014年和2018年净利润由正转负,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高达82.05%的资产负债率也提醒我们,转型之路依然艰难。短期来看,股价波动难免,流动性受限也将影响市场情绪。
我认为,太原重工现在真正进入了一个“赎旧账、拼未来”的关键期。过去的问题必须担责,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当下的经营改善。能否在一年的ST期内用持续盈利和规范治理赢回市场信任,才是决定它能否“摘帽”、重回正轨的核心。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一次风险警示,也可能是一次观察企业真实蜕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