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更为广阔的天空——海南机场以流量织起生态网|我在“十四五”这五年
中国基金报记者牛思若邵好
2021年12月31日,历经一年破产重整,海南机场(600515.SH)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公司“涅槃重生”,从困境中恢复生机。
从破产重整到回归国资,从多业态分散到聚焦机场主业。
“重整、回归、聚焦。”海南机场董事长杨小滨用六个字概括了海南机场的“十四五”,简洁,却沉甸甸。
一次“改道”:从“基础”到“机场”
彼时的海航基础,产业线极长——机场、地产、商业、酒店、物业,甚至飞行培训,像一张摊开的投资拼图。
回归国资后,机制文化与管控模式“重装上阵”,海南机场完成了从“投资拼盘”到“机场主业”的组织重构。
“我们的(证券)简称也改了,从原来的海航基础变成了海南机场,也就意味着主业就是机场业务。”杨小滨说。
配套动作同样决绝:剥离低效及与主业无直接关联的存量资产,收入结构随之重塑——“原来是以地产为大,现在反过来,机场的收入反而是最多的”。
财报显示,目前,海南机场的业务共划分为机场管理、免税与商业、房地产、物业管理、其他等五大块,房地产排到了第三位。
而在2020年,地产业务还列居各业务板块之首,并占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占总收入比重高达62.76%。
截至2024年底,海南机场地产业务营收占比已降至20.97%。机场管理业务营收占比增长至41.66%,对比2020年的21.22%已近翻番。
生产数据显示,2024年,海南机场旗下控股及管理输出9家机场全年共保障旅客2462.62万人次,起降架次为16.11万架次,货邮吞吐量为12.34万吨。旗下三亚凤凰机场再次迈入“两千万级空港”行列,琼海博鳌机场旅客吞吐量打破历史纪录。
杨小滨告诉记者:“完成对美兰空港的并购后,公司将实现海南岛内三场的统一运营,成为旅客吞吐量超5000万人次的大型机场运营集团,届时公司的机场业务收入占比将达到50%以上,主业‘压舱石’将更稳。”
一个生态:枢纽不只是“航点”
过去的机场,只是起飞与降落的一个节点。
而现在,机场“不再单纯做一个航点的货运、客运保障,更要考虑他们从哪来、往哪去。”在杨小滨看来,海南机场需要从“航点思维”迈向“生态思维”。
以客运侧为例,如何通过联程联运,让旅客选择海南作为枢纽机场,“客人下一步要去哪?”成为海南机场目前新增航线的考虑重点。
今年7月27日,三亚凤凰机场开通“法兰克福曼谷三亚”第五航权航线,是海南自贸港首条通往欧洲的第五航权定期客运航线,填补了三亚与西欧核心航空枢纽的航线网络空白,吸引欧洲游客经此线路赴三亚度假。
海南机场正在积极加大境外航线开拓力度,使得国际航线更加丰富,致力于将空港口岸打造成海南自贸港经济建设发展流量引擎。目前在省市政府、文旅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海南机场今年已累计开通境外客运航线79条,覆盖21个国家、39座城市,航线数量同比2024年增长30%,旅客吞吐量增幅达31%。而接下来,海南自贸港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更大范围的旅游免签入境政策。
“把基础设施做好,流量增加了,我们将打破‘天花板’。”杨小滨说。
用流量带动效益,航线不只是交通线,更是产业和消费的连接线。扩容也将成为这一生态构建的重要任务。
三亚凤凰机场三期改扩建项目T3航站楼、琼海博鳌机场三期扩建项目T2航站楼已在今年同步推进,力争今年底完工。
未来项目投运后,三亚凤凰机场、琼海博鳌机场将分别具备年旅客吞吐量达3000万人次和300万人次的保障能力。
依托三亚凤凰机场、琼海博鳌机场三期扩建投产,海南机场将进一步提升客流承载力,并以机场流量赋能免税、物业、酒店等高附加值业务,实现机场主业与非航板块的深度协同和价值倍增。
此外,海南机场正在依托自贸港政策与空港枢纽的流量优势,高标准打造以飞机维修、航空物流、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为核心的临空经济生态,在更深层的产业端全力推动“机场流量”向“产业价值”转化。
公司将临空产业视为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柱,依托自贸港政策与空港枢纽的流量优势,高标准打造以飞机维修、航空物流、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为核心的临空经济生态。
目前,海南机场参股投资的“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已成为海南自贸港临空产业的标杆项目,正积极构建辐射太平洋、印度洋的航空维修产业集群。
同时,公司正在推进“大封关航空物流及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创新“园区直通跑道”模式,实现货物“一小时通关全流程”,极大提升口岸功能与物流效率,助力海口美兰机场建设国家物流枢纽。
海南机场表示,机场主业为临空产业提供基础设施和客货流支撑,临空产业则延伸价值链、增强枢纽能级,两者将共同构建“以产兴城”的发展格局。
封关运作:制度红利的“航道实验场”
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将于今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海南机场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机场运营者,也是“第七航权、免签政策”等制度型开放的关键承载者,更是“人流、物流”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积极参与者。
“我们经历了近4年时间的准备,旗下5个封关运作项目已全部完成竣工验收。”杨小滨介绍。
自9月15日起,全岛封关试运行正式启动,海南机场的各项系统已进入“按天演练”状态。
封关运作以后,自贸港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更为便利,不仅打开“天际线”,也将拓宽“产业线”。
“十四五”期间,海南机场依托“离岛免税”政策优势,持续加码免税业务布局。目前,公司通过参股投资与自持物业租赁方式参与运营5家离岛免税店,经营面积约8.1万平方米,占海南全岛免税销售额的约17%。
未来,随着三亚凤凰机场T3航站楼的启用,三亚凤凰机场商业面积预计将增加1.5万平方米。海南机场计划将其打造成业态丰富、品牌集聚、特色鲜明的离岛免税商业地标。此外,海南机场将与免税运营商合作,在机场增设品牌快闪店打造沉浸式购物场景,全面强化“购物+体验”融合场景,提升消费趣味性与参与感。
与此同时,海南机场正在围绕低空经济这一战略新兴产业逐步打造新增长极。
2025年3月,公司设立海南领航低空产业有限公司,未来将立足“低空新基建运营商+低空经济产业综合服务商”的核心定位,统筹海南机场低空产业的策划、开发、建设、招商及运营全链条管理。
同年6月,公司控股股东海南机场集团正式接管运营海南通航飞行服务站,向全省低空飞行用户和监管部门提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报就办、综合服务”的一站式便捷服务,为海南自贸港低空经济的先行探索和多元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望“十四五”,从破产重整到体系重构,海南机场的故事,既是一家企业的“涅槃”,也是自贸港制度创新的缩影。
从封关运作的制度红利,到打造国际航空区域枢纽,到免税的消费热力,再到低空经济的产业新局,海南机场正在以一座座航站楼、一条条新航线、一项项新业态,编织出属于南海之畔的“空港生态”。
开放的海南自贸港,正在吸引全球的目光。10月10日,主题为“自由区:通向全球繁荣、贸易和可持续创新的大门”的第十一届世界自由区组织大会在海口开幕,吸引来自全球自由区、贸易、投资及多边领域的领导人、决策者及相关利益方参会。
下一个五年,当封关运作红利全面释放,这家企业的“天空”,或将不再仅是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