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跨境金融支持政策持续加码,企业出海正迎来黄金时代。《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第八届进博会期间,多家银行推出跨境金融服务方案,助力企业出海。
分析人士建议,企业“出海”可能遇到融资、汇率、风险管理、跨境资金流动等问题,金融机构应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好地服务企业“出海”。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创新,为出海企业提供更好、更符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如内保外贷、跨境供应链金融、国际银团贷款等,推动跨境金融服务量增质升。
数智化跨境服务升级
在第八届进博会期间,浦发银行发布《浦发银行进博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8.0》,在跨境金融领域特别打造覆盖跨境结算、融资、财资管理与生态服务的一站式数智化解决方案,焕新推出包含跨境极速汇、跨境e站通、跨境贸e贷、跨境商e贷等十大数智化跨境金融产品。以极速结算,重塑跨境支付体验;精准融资,赋能全链经营主体;智慧平台,构建全球财资管理新模式。
“通过全面整合资源,浦发银行不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截至三季度末,跨境交易结算量达3.3万亿元,同比增长47%。”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上海农商行发布“鑫易鲜速达”与“鑫易百币通”两款跨境汇款新品,以数字化、定制化服务助力企业畅联全球市场。“鑫易鲜速达”依托与挪威、智利主流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优化结算流程、压缩审批环节,实现资金“秒级响应、快速到账”。该产品特别针对“多频次、小金额”的生鲜贸易场景推出专属优惠,每笔跨境汇款手续费减免幅度超过40%。而“鑫易百币通”则借助境外清算银行的全球网络,仅通过一个美元账户,即可支持超过120种币种的付款及40种币种的直接收款,真正实现“一笔服务通全球”。这不仅简化了操作流程,还帮助企业减少汇兑损失,有效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从整个行业来看,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全球税务主管吕晨指出,纵观中企出海历史,不难观察到中企出海已经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出海过渡到如今的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高附加值产业出海。其转变驱动力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技术驱动、创新模式及产业链升级。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算法等数智科技为核心,部分行业实现了产品和生产流程的智能化迭代,出海也从过去的输出产品转向输出技术标准、解决方案和品牌生态。此外,中企背靠的上下游全产业链优势,也显著提升了中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及话语权。
企业出海金融需求复杂
西部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刘胜军指出,当前,我国企业“出海”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企业“出海”规模较大,尤其是相对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体量而言,可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加快发展。二是“出海”速度较快。全球贸易格局、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企业“出海”的加速器。
不过,金融机构在服务企业出海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刘胜军分析,一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企业“出海”在当地并不能获得较好的金融服务。二是当地金融对外来企业存在排斥,如我国企业在东南亚国家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或其他金融服务,对比当地企业并无优势。三是跨境支付和结算效率相对较低,将导致企业业务拓展速度变慢。四是存在汇率风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政治经济风险较大,一旦出现较大的汇率波动,将会对企业的收益带来较大影响。
还需注意的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和挑战。 以出海泰国的企业为例,CF40课题组发布的《金融服务企业出海白皮书——中泰合作视角下的机遇与挑战》指出,在扩张初期,中国企业主要面临中国和泰国的双重监管障碍(对外投资审批、商业注册、BOI 批准等),初始投资资金高度依赖母公司。在中长期业务扩张阶段,中国大型企业的金融需求转向复杂化和战略化,最关注外汇风险管理和营运资金,同时对贸易融资、长期贷款等结构化融资方案需求增加。中小企业更注重实用的运营支持,设备和资产租赁/分期需求最为突出,其次是贸易融资和现金管理,倾向于便捷灵活的金融解决方案。
刘胜军建议,如果金融机构没有跟随企业“出海”,将很难准确了解企业在当地的经营状况,以及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金融机构要大胆地“走出去”,尤其是要走向我国企业出海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