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可转债市场的“巨无霸”——浦发转债,正式从上交所摘牌。截至前一日收盘,其转股比例高达99.67%,未转股余额仅0.33%。在业内人士看来,高转股率反映了投资者对其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的信心。
浦发转债摘牌后,目前市面上的银行可转债仅剩6只,多数转股率不足1%。专家分析称,低转股率的破解之道在于银行提升经营质量,改善市场预期,同时优化可转债条款设计,让转股机制真正发挥效用。
浦发转债转股率高达99.67%
浦发转债发行于2019年,发行总额500亿元,2025年10月22日为最后交易日,10月27日为最后转股日,10月28日为摘牌日。
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至摘牌前一日,浦发转债余额仅有16378.06万元,占发行规模的0.33%。也就是说,浦发转债最终转股比例高达99.67%。
值得一提的是,浦发转债的高转股率离不开大股东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的力挺。
南都湾财社此前报道,今年6月份,信达投资将其持有1.18亿张浦发转债转为公司A股普通股。9月份,东方资产及其控制的一致行动人通过可转债转股的形式增持浦发银行股份。截至9月29日,东方资产持有浦发银行普通股10.73亿股,持股比例为3.44%,另持有浦发转债860万张。
此外,浦发银行二股东中国移动近期更是陆续启动多次大规模转股。10月13日,中国移动将其持有的5631.45万张可转债转为公司普通股;10月17日,中国移动又将其持有的1874.07万张可转债转为公司普通股;10月24日,中国移动再次将其持有的1483.83万张可转债转为公司普通股。至此,中国移动持股比例增加至18.18%。
可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根据浦发银行此前发布的公告,此次可转债募集的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支持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在可转债持有人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用于补充公司核心一级资本。
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浦发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91%、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38%、资本充足率为13.55%。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5.5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4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3%。可见,浦发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国泰海通证券研报认为,据测算,若转债全部转股可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0.5个百分点至9.41%,为公司保持适宜扩张速度、推行“十五五”发展规划做好储备,打开后续成长空间。AMC举牌和大股东增持,也充分彰显了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
中信建投研报则表示,据测算,浦发转债全部顺利转股后,预计将带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0.1个百分点至9%左右,对公司资本结构优化与后续信贷投放形成支撑,为“五大赛道”战略推进提供资本基础。
多只银行可转债转股率不到1%
浦发转债摘牌后,目前市面上仅存的银行可转债共计6只,分别为常银转债、重银转债、兴业转债、上银转债、青农转债、紫银转债。
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目前这6只可转债中,仅兴业转债转股率达到17.30%,其余5只转股率均不到1%,其中青农转债和紫银转债转股率更是为0。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银行可转债转股率低的症结在于“破净+高转股价”的双重困境。银行股普遍破净,转股价无法下修;发行时转股价设定偏高,与当前股价倒挂,使投资者缺乏转股动力。加之机构投资者偏好固定收益,形成“转股难、兑付压力大”的恶性循环。破解之道在于银行提升经营质量,改善市场预期,同时优化可转债条款设计,让转股机制真正发挥效用。